盛强
摘要: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英语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始终提升不上去。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其中,互动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针对目前学校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高中英语;运用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现代的教学中,英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高中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是锻炼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将互动教学模式导入其中,可以将教学的目的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有一定的帮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决定着高中教育的指导理念,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上多创新。
一、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大程度的限制著互动教学的开展。目前新课改标准要求已经落实到了各大院校中,但是高中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依旧落后,导致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进行缓慢[1]。有些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之间并没有有效的交流,课堂气氛太过沉闷,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也是遵循着传统的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按照书本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的传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枯燥的课堂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更难吸收到知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教学理念太过落后,即便在课堂上运用互动教学模式,话题也没有创新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难以提高。
(二)如果一个班级的听课学生数量太多,也会让互动教学难以实施。目前很多的高中学校英语课堂讲课时,为了节省资源,将大批学生放在一个课堂,授课教师也只有一个,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互动教学模式很难实施。实际的教学期间,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了解情况掌握很少,所以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去实施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上进行互动教学,很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带来影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2]。
二、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方式
(一)首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这个主要授课人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想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先提升英语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和专业能力。也就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就要对教学理念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去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定时的培训学习,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教学模式,借鉴他人的优势,学习更还的教学方式,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现如今信息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行业,教师在英语授课中也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来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资源丰富英语课堂[3]。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向一些专业的英语人士进行讨教,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模式从学生合作开始,在课堂上,教师根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情况、性格等将学生分为合作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既要形成合作的关系,也要有竞争的关系。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只是单纯的根据成绩,而不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性。再者,教师太过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英语知识,阻碍着学习能力的培[4]。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过程紧紧结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
(四)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仅是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还要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完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学习,减少课堂上学习的无用功,激励学生积极进入合作讨论中。教师还要及时给学生肯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英语是高中教育学科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意义重大,作为最接近高考的高中学习阶段,其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及时进行改革创新,教师也要完善自身,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互动教学模式发挥到极致,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莫倩.高中英语教学中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巧妙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 (05):86.
[2]胡爱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18 (07):63-64.
[3]兰玲燕.浅谈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 (11):97-98.
[4]周蕾.“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8 (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