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桦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院级教改项目《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视听>课程教学研究改革》(编号:18JG040Y)最终研究成果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英语专业《视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探讨了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以改变现有单一的《视听》教学方法;最后总结了在《视听》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提升学生听力学习的实际效果。
【關键词】 混合式学习模式;英语视听;应用方法;效果
2017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简称“国标”) 是英语类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为英语类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指导方针和要求,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并进一步规范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国标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表述中,既强调了语言技能的学习, 又将文学、社会文化等明确纳入到学习范畴。英语, 终于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技能或载体,其人文的属性得以回归,专业性得到加强。[1]
《英语视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通过听力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基本技能。同时该课程还培养学生学习策略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思维能力等。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专业标准对于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要注重引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英语专业《视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目前,各个大学都配有语音、听力的实训室,具有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有不少院校还购买了先进的软件、程序,以辅助语音、听力及口语的教学活动。可是,在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要求与发展,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应用新的教学软件,使得《视听》课程的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上课讲解重要的词汇及知识点,播放课本配套录音,学生听录音做题,教师对答案、纠错。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视听》课程枯燥无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近年来,“自主学习”(autonomy learning)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内容。对于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学习者自主性包含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意味着学生部分或完全有权力决定那些传统上由老师决定的事项。[2]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不论教师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目前在英语专业的《视听》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课堂练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求知者,课内缺乏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课后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听力能力提高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3、课时有限,不能满足听说需要长期训练的要求
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且持之以恒的过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既是必要又是基础,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与提升。听力能力的提高对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资料,学习者的词汇、语音、语义、速记等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大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或《视听》课程都安排在一、二年级等基础阶段,且一年级的周课时多是4节,二年级的周课时是2节或4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资料也是有限的,要求学生提升诸多与听力学习相关的要素显然是有困难的。
4、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落后
《视听》课程的成绩一般由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勤,所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且客观,但是所占比例较小,而期末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3]也就是结果性评价比重大,而形成性评价相对较弱,这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5、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视听》教材,教材本身都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听力这一项涵盖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语言技能与能力而言,单一的课本及录音不能够满足听力能力提升的要求,并且很多学校的教材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以至于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接触到最新的、最具影响的视听资料。通过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解决教材内容不新、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网络上的视听资料丰富、多样、层次不一,而学生的辨识能力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借助教师搜集适合学生学情与能力的视听资料,应用不同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平台,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英语《视听》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1、混合式学习模式
何克抗教授于2004年阐述了“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的内涵,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教师除了要面对面的进行课堂授课,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并且指导和监督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也从被动求知转变为自己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突破,它扩展了教学的时空和内容的限制,将这种方式引用的英语《视听》课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视听》课前环节。在学习每一个单元前,教师可以通过网路平台(蓝墨云、雨课堂等不同的学习平台)发布预习的任务、用微课或者PPT介绍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及重点词汇。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发布的预习内容,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安排完成相应的任务,为课堂内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料进行上传,以补充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便捷的获取丰富的视听资料,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弥补了课本内容有限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发送给老师,方便老师了解,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与学生探讨问题,辅助学生学习。这种交流方式改变了以往《视听》课程教学中师生缺乏有效沟通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与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视听》课中环节。在《视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答疑,并且有目的的组织课堂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听力资料的深入理解,还可以补充播放近期的相关主题的视频、音频,采用课堂派等APP与学生一起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5]
(3)《视听》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音频作业,也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小组群,给同一组学生分不同任务,让其合作完成听力作业,方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留言,同学或者教师都可以作答,增强了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与协作。
三、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英语《视听》课程中意义
1、突破原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视听》课程中,将改变传统的教师上课讲、学生听的模式,新的教学方法顺应了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应用多媒体及教学平台,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得以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指导与监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多样化的分级学习成为可能
网络上的视听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听力在线网站以及视频、音频资料对于不同学习层面的学习者来说非常便利。每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来源地、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听力基础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听力能力,在课前与课后分别布置难度有差异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听力能力提升。
3、改变了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反馈,因此在课程考核的时候可以更客观的、具体的增加平时考核的力度,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4、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混合式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意味着观念和能力的提升。于教师而言,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多媒体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课外多用些时间和精力备课、准备资料、与学生实时沟通,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起到引导、帮助、监控学习的作用。于学生而言,新的教学方法为他们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性,能够锻炼他们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将是影响深远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戴倩倩.回归人文学科属性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7(11)129-130.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与教育出版社,2008.7.
[3] 刘敏.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9)78-79.
[4] 水娟,李稳敏.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8(20)130-131+133.
[5] 马亚伟.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校园英语,2018(23)39-40.
【作者简介】
杨 桦(1977—),陕西潼关人,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