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斌
关键词: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内蒙古在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方面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处理好“贫”与“非贫”帮扶政策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前,内蒙古乃至全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近年来,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不断提升,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08年内蒙古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65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2018年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05元,农村牧区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8:1。虽然城乡收入比有所下降,但绝对差额由2008年的9677元扩大到2018年的24502元。城乡居民整体收入不平衡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脱贫攻坚是要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农民生活普遍富裕。近年来,内蒙古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全区减贫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但在脱贫攻坚中客观上存在资源有限和普惠性不够的问题,个别地区存在“贫”与“非贫”在帮扶政策上的“悬崖效应”。局部存在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发展上的不平衡、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在心态上的不平衡。有些贫困户在公益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等政策叠加效应的扶持下,其收入和收益超过了接近贫困线的非贫困户。事实上,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不是很大。未来,自治区应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将乡村振兴作为高线目标。将“富裕农牧民”和“增强普惠性”作为乡村振兴基本出发点,实现农牧民“生活富裕”。重点是增加农牧民资产性收益、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牧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二、处理好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长远规划的关系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保障之一,易地搬迁是落实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的民生工程。目前在内蒙古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建设存在缺乏规划的状况,存在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个别地方存在农村常驻居民新房和进城务工人员闲置危旧房、土坯房并存的状况,村容村貌没有很大改观。一些地方即使存在规划,但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协调性不够,容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内蒙古应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对部分不适宜开发的农村实行撤并,要做好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强化各专业规划和条块项目之间协调。为配合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内蒙古应在国家有关宅基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细化宅基地“三权分置”,出台宅基地置换或者有偿出让宅基地等相关政策,妥善处置进城务工人员在农村的宅基地,真正实现农牧区有新房有新村的新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
三、处理好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关系
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是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等产业扶贫规划和政策,通过金融服务产业扶贫,构建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牧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开展“菜单式”帮扶等措施,因地制宜支持贫困户发展肉羊、肉牛、生猪、家禽、饲料饲草、玉米、马铃薯、蔬菜等特色扶贫产业,使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自治区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7290个,14.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但内蒙古产业扶贫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地方产业扶贫方式单一、思维固化,产业扶贫依然以帮扶传统畜禽为主,且注重畜禽小规模分散养殖帮扶,缺乏产业化思维,农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有些村委会只关注产业扶贫的眼前利益,重视扶贫目标能否实现,缺乏长期规划;有些产业扶贫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与科研部门的合作水平低;有些产业扶贫企业和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有些地方开展产业扶贫的基础设施落后;有些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产业扶贫注重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存在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内容之一,在乡村振兴目标体系中被列在首要位置,其隐含判断是产业兴旺对其他目标实现具有前置性作用。目前,内蒙古部分地区对产业兴旺的理解存在认识偏差,发展思想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只盯着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缺乏产业化思维和系统规划,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為提升产业扶贫的长远效益和辐射效应,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目标,就需要强化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要求各地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结合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扶贫产业;要增强产业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注重产业规划与扶贫规划和旅游规划的结合,按市场规律发展持续增收产业;完善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社会化组织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在做大扶贫产业规模的同时,注重培育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建立健全职业农牧民制度,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职业农牧民培训、认定和社保政策,为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提供人才支撑;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重点是完善农村信用贷款与保险制度,推进涉农金融制度创新。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生态资源优势,探索依靠生态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
四、处理好脱贫攻坚投入和乡村振兴投入的关系
对标对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内蒙古的优先任务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要接续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力争投入政策不退坡,投入的力度不减弱。2020年以后,脱贫攻坚的资金应当继续投入到乡村振兴当中。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满足乡村振兴的巨量资金需求,必须拓宽投入渠道。要建立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创新乡村振兴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撬动和挤入作用,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强化土地出让金支持乡村振兴的分配导向,划定土地出让金支持乡村振兴的最低比例;要整合涉农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五、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生态扶贫成效显著,涌现出一些生态扶贫的优秀案例。如科左后旗探索形成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生态补偿、以育代造等脱贫致富新路子,其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案例。但内蒙古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工作依然不容忽视,一些地方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机制缺失,过量使用现象常发;一些地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低;一些地方地膜残留严重,固体废物倾倒、填埋和堆放现象普遍;一些地方处于生态保护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付出的机会成本较多,却没有得到合理经济补偿。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进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牧区“生态宜居”,内蒙古应树立“做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是扶贫”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固化到扶贫工作全过程。要明确乡村生态红线,加快划定乡村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要落实行业扶贫责任,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生态环境保护中稳定受益。要着力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凸显生态环保扶贫特色。要推动将深度贫困县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耕地土壤修复基金,完善农作物秸秆、废旧地膜、畜禽粪污等农牧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自治区召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http://www.nmg.gov.cn/art/2019/2/28/art_365_253888.html.2019-02-28.
[2]高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邏辑与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9,(2).
[3]王佳越,王建忠,张玲. 重视和防范扶贫产业同质化[N].河北日报,2019年5月10日第007版.
[4]胡学红.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J].学习月刊,2019,(2).
[5]张丽霞. 科左后旗生态扶贫见实效 增收增绿两相宜[N].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9/03/05/012664399.shtml.2019-03-05.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