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开
【摘 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养生思想博大精深,且充满朴素唯物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朴素唯物主义角度探寻荀子提出的形神兼顾、把握规律的养生原则;以动为养、治气养心的养生方法与虚壹而静的养生境界,希望给予现代人有失偏颇的 “养生”做法以一定理性的启发。
【关键词】荀子;朴素唯物主义;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养生境界
荀子,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荀子自称远师仲尼,对于儒家思想大胆地批判继承,又融诸子之说,聚别裁之思,真正成一家之言,形成一个系统的,明确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其虽没有专门的养生著作,但在其论著《荀子》中也提出了如“治气养心”“修身自强”“虚壹而静”等的养生思想与养生方法,且始终贯穿以诸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1]”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最终也得享75岁高龄。笔者不揣浅陋,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荀子养生思想体系如下。
1 阴阳大化,形具神生
关于生命的起源,荀子《天论》有言:“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使自然界得以有规律运行,创造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人也与万物一样得和而生,得养而成。这也同样可以引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进行解释,都坚持阴阳变化是世界发生发展的基础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由此,人“形具而神生”,“形”指身体,“神”指精神,同样也是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人具有了初步的形体,才有了养生的基础。而精神依附于形体。并且人也拥有区别了其他物种的喜怒哀乐的“天情”,耳鼻口目的“天官”,用以治理五官的心这样的“天君”,用其他物类供养自己的“天养”以及顺之则福,逆之则祸的“天政”。这也就是人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荀子也提出了一系列护养精神的具体方法:“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
荀子承认形体物质的第一性,但在养生方面同样强调精神护养的重要。形神兼养,达到平衡,也是养生的关键所在。此外,形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也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现代人在养生方面往往会有过于注重形体,停留于饮食、生活习惯的改良,却不注重身心的愉悦与健康,过于节欲;但也有极端者过于放纵精神,纸迷金醉,犬马声色,不注重形体的濡养。这样的养生,过于偏重一侧或轻视另一侧,都是低效与不提倡的,形神双方平衡兼养,是当代养生更应该遵从的原则。只有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原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才能“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2 制天而用,养备而动
人之形体已具,精神已生,则“天功既成”,荀子由此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人之形神既然已经得生,则人的形体已经脱离天,不会再因所谓天的主观因素而得害,何况在荀子所承认的天乃“自然之天”,指自然的运行,比如《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因此人生之后的一切,更应该依靠人自己主观的进取。在“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更是大声疾呼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人应该把握自然规律,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形神,而不是靠祈求上天获得福祉。在医巫未彻底分流的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勇敢地把人的健康归结于人的主观因素,具有浓厚的唯物主义色彩,难能可贵。在提出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根本原则后,荀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养生方法论——“动养”思想。荀子提倡以运动来健身的“动养”思想。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4]。自然界处于运动变化中,而人也应该认识、掌握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用适当的方式使自身也处于运动变化中。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使其功能正常发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如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的中医传统导引养生法,就是将运动融入养生,外拔筋骨以展其形,内运气机以调其心。同时,运动的过程能使人精力充沛、心胸阔达、情绪乐观,这又有利于人精神的保养和心理的健康。这也呼应了形神兼养的原则。因而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荀子本人也时常用导引法锻炼身体。由此“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 则天不能使之全。”一个营养充足,养生有道的人,即使上天也不能使他生病。这种强调掌握自然规律,以人为主体,人定胜天的养生观,对于现代人不仅是养生,更是生活态度都有很大的启发。
3 治气养心,修身自强
在形神兼养、掌握规律的养生观基础上,荀子在《修身》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养生方法论:“治气养心,修身自强。”“气”这一概念在朴素唯物主义中十分常见,人得气而生,万物得气而成,气构成世界的本原,游行天地之间、人体之间,气的运动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人的整体依“气”而活,精神得气而养,血气的运转与强弱也直接影响了形体的精与神,此乃“先天之气”。荀子所谓“治气养生”就是既要使人的气血通畅,又要修养人的气度,人的“后天之气”。因此荀子的养生观之所以深邃,是因为既注重人的自然属性,提出“贵生”、“保体”等养身的基础养生观,又注重人的社会属性,提出“修德”、“养气”等一系列养心的精神养生观。“心”在荀子看来是治理整个机体的“天官”,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有异曲同工之妙。养心,修心,也即在养身,修身。如老子所言:“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
针对“治气养心”,荀子还提出了:“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等方法,无形中契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去其两极取其中,如一人血气过盛,则可以以诸如“刚日读经”的方法柔和它;过柔之时,可以以“柔日读史”的方法激励它,达到最佳的平衡点。荀子思想中的调和、平衡也契合《内经》的“和法”思想,机体内的阴阳只有达到“和”的程度,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个“平人”,毋宁说是一个“和”人呈現出来的状态便是“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
4 崇礼尚乐,虚壹而静
荀子在具体的养生观与养生方法提出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养生要求与境界。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继承了儒家核心的礼乐思想。“人无礼则不生”(《荀子·修身》),而也只有“礼”能指导人“宜与时通, 利以处穷”。礼就是这样一种无往而不善之道,人修身自强的规范也就是“礼”,修礼使人容貌端庄,精神通达,温文尔雅,不修礼则倨傲邪僻,粗如没有文明教化的断发文身之人。一个由礼而和、由礼而雅之人的身心都得到极大的教养,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得享天年呢?
对于“乐”,荀子重视音乐对人身心的熏陶,认为音乐是人快乐感情的外在体现,人不能不快乐,所以人不能离开音乐。但音乐也有不同种类,“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这就对想的享天年的人提出了更高级别的养生要求:要主动修养自我,主动鉴别正声与奸声,只有正声才能“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在《解蔽》篇中,荀子更是提出了养生的更高层次的境界:虚壹而静。,“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心作为形体之君,也是神明之主,因此养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养心,同时达到形神兼养的目的。而心作为君主,只有自身虚空,不储杂物,空灵安静而专一,才能不被蒙蔽。心明神自明,神明天命自得,对于心的修养,荀子认为应该“导之以理,养之以清,以定是非”。从始至终,荀子在养生问题上都强调、坚持人的自我作用,人为得当,定可胜天。现代人如果能先抛开形色纷杂的快节奏生活的诱惑,再去谈养生,再去追求“虚壹而静”的理想状态,那何愁功不成,何愁生不得养呢?
综上所述,荀子的养生涉及形体、精神、自然规律、运动、礼制、音乐等诸多方面,内容不可谓不博大,思想不可谓不精深。但其养生观点、养生方法以及高层次的养生境界从始至终贯穿着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在观念封闭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进步而难能可贵的,在灿如星河的诸子百家中是出彩而可成一家之言的。其充满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养生思想体系不仅对于中医养生理论有深远的价值,更对当代看似狂热的“养生潮”更是一种理性而智慧的启发与点拨,荀子不愧为整个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值得我们更加深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波,李勇.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单正齐,甘会兵.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陆玖.吕氏春秋[M].北京:中華书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