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19-07-15 03:35朱开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艾青小王子整本书

朱开娟

部编版教材特开辟“名著导读”板块,重视对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整本书阅读已然被推到了语文教学的最前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形式有哪些,导读课怎么上,教学主问题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确立?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

一、 “读”始终是头等大事

无论读什么,“读”始终是头等大事。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反复的阅读中,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来理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求证作品的旨意。当然教师的“读”更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离不开老师的干预,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读过某本书,怎么有底气给学生做阅读指导呢?所以老师读原著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先把自己当成读者,当成一个学生,设想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碰到那些困难,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二、整本书阅读书目的推荐

整本书阅读不完全等同于名著阅读,或者说名著阅读仅仅是整本书阅读的一部分。好书太多了,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生无暇顾及全部。为此,阅读书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

当然,我这里所阐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文本是纳入课程教学中的“整本书”,即部编教材中推荐的必读书目12本、选读书目24本。既然纳入了课程计划,就必须有计划、有设计、有评价、有成果地输出,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三、教学策略初探

程翔老师说:“整本书阅读应该定位在对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把部编教材中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的整本书阅读落实到位,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就尤为重要。

1. 确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整本书阅读教学“教什么”,我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考量。第一,从内容上去思考,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复述、提取、概括、整合与阐释。第二,从语言上去思考,学习优秀作品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第三,从情感上去思考,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隔膜,以及文化认同、文化质疑、文化排斥、文化批判等,在阅读中要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2. 确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形式

那么,具体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应放在哪些时间段,每一本书得上几次指导课,每节课的定位是什么,导读课到底可以有哪些形式……面对这些实践中的问题,愚以为应首先抓住阅读课的三个重要环节。

(1)读前——导读环节

对于学生陌生的、离当下生活比较远的一些作品,此环节更显得重要。笔者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艾青诗选》导读课,肖老师从“你了解艾青吗?你了解他的作品吗?”这一发问开始,从学生最熟悉的《我爱这土地》开始,先让同学们深情朗读,初步了解艾青是个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作者。再从牛汉的评价导入:“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这句话中的“大”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称之为“大”形象呢?这就要从艾青的作品中去思考了。接着再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带进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手推车》《太阳》《黎明的通知》《礁石》《光的赞歌》等。又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太阳、光、土地等,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位追求光明、热爱祖国、内心忧郁的作家。此环节渗透着阅读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写作的背景、作者的信息、诗歌的主要意象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还必须要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肖老师在课堂尾声不忘让学生思考:对于这样一部诗选,一个月后大家将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交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朗诵会。接着,肖老师问学生:“朗诵会确定什么主题呢?朗诵哪些篇章呢?按照什么顺序来结构呢?每一篇朗诵该有怎样的推荐语呢?”在肖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有的觉得该以时间为顺序,整合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朗诵;有的觉得该以情感为顺序,按不同情感对作品加以归类……导读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激趣,同学们从对艾青一无所知,到现在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可见肖老师的这堂导读课是多么成功。

导读环节中,肖老师那几个主问题的设计真是恰到好处。“你了解艾青和他的作品吗?”“为什么称艾青是个‘大形象?”“如何阅读诗歌?”“下一阶段采取怎样的交流形式?”逐层深入,实则都是围绕“从诗歌读懂人物形象”这个主题展开的。

(2)读中——促进思辨

学生阅读少不了活动的推进与刺激,在读中说,在说中思,在思中辨,整本书的阅读才得以深入,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复述上。

王君老师的一堂“《小王子》聊书会”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聊书会由“三级挑战”构成:初级挑战,就是把书读出来,用声音演绎。中级挑战是与书本发生共鸣,与书评发生共鸣。高级挑战是进行思辨,从书中“走出去”,走到书外去。

初级挑战的重点锁定在“孩子和大人”这一话题中,学生们演绎了小王子见到酒鬼的片段。孩子的演绎声情并茂,如临其境,从中初步感受到大人的不可理喻。

中级挑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能拟定出讨论的话题。起初学生拟定的话题都大而空,例如:这本书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王老师就告诉学生拟定的话题一定要小,话题越小越好做;从《小王子》中关于大人和孩子的人物设计看,《小王子》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接着给出了以下观点或者话题:

我发现了《小王子》中描绘大人的艺术手法很有趣,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小王子》中描绘的这类大人让我会心一笑……

我对书中描绘的这类大人很不理解……

《小王子》中的大人使我想起了其他童话中的大人……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小王子》中刻画的某一类人……

我还见过比书中的大人更荒唐的人……

《小王子》呈现了儿童和成人世界的碰撞,所有的情节都在这样的碰撞中展开的。

《小王子》中的任务多,情节却不复杂,蕴含着对友情、爱情、死亡等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是一本用儿童的视角写成人世界的书。

王老师为学生走进文本找到了依据,走出文本,则尝试微型演讲的形式。在演讲中,学生的自信得以提升,对成人世界、儿童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高级挑战进行思辨,要走出书外,读出自己,读出社会。在第三个环节中,王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个素材:第一,法国动画片《小王子》,影片中,长大的小王子变成了王子先生,甚至变成了小姑娘最讨厌的大人形象;第二,短视频《成年人一生是怎样度过的》;第三,安徽一副班长受贿几万元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成年人曾经都是一个孩子”这个话题。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言——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在思辨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明白了人长大了也应不失赤子之心。

王君老师别具匠心地设置了十个讨论话题,但这十个话题均围绕“孩子和大人”这个主话题展开,思维集中,扣住这个中心,从不同的切入口进行分析,越析越透。

(3)读后——读后延展

读后的展示环节,应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全面反馈和评价。成果展示是学生阅读思考的升华,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体现。展示的形式是丰富的,展示的内容是多彩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图文类。思维导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展示形式。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所得,可根据人物线、情感线、环境线等线索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对全书内容、结构的把握就会非常清晰。

小论文也许是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深度的展示形式。师生共同设计主题探究活动,选择较小的切口,共写小论文,进行思维的碰撞,能丰富阅读体验。我在教《朝花夕拾》一文时,尝试研究《我心目中的阿长》《鲁迅笔下的女子形象分析》《鲁迅的恩师》《鲁迅的父亲》等相关文章,和学生共思。学生交上来的小论文中不乏有思维深度的好文章。

第二,演说类,如评书、课本剧展示。如对经典名著《水浒传》,学生乐于搬演其中的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经典情节,演得兴致勃勃。当然这种表演似乎还是停留在情景再现、熟知文本内容的层面上。

再如辩论演讲。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牵引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抑或进行辩论。在读《西游记》时,不少学生都说唐僧软弱无能,在取经道路上是团队中的累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此我们展开讨论:西天取经途中如果要去掉一个人,你觉得可以少掉谁?在讨论、争辩中,同学们越来越发现谁也少不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第三,实践探究类。利用地方资源,教师带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参与社会实践,这尤其重要。如读《水浒传》中的“张顺夜伏金山寺”,文中对镇江这个山雄水险的军事要地进行了描写,并用一篇长赋讴歌当时的金山盛景。于是我便带学生走进了金山寺,有的学生在学习总结中写道:“我们不仅仅了解了一本书、一个人,更找到了阅读与思考的方法,开阔了眼界,书里得来的东西在生活中有了印证。”

总之,整本书閱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领域,一线教师需要加强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及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艾青小王子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艾青《我爱这土地》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艾青来了
呆萌小王子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