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式”教学法在唐宋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15 03:35陶秋玲陈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白苏轼诗歌

陶秋玲 陈玮

当前,初中学生由于缺少引领,在古诗文学习中往往陷入被动接受、片面认知的恶性循环,缺乏深度的思考以及多元的理解,课堂高耗低效。面对此情况,把“多元化立体”教学理论中“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的思想应用到初中语文唐宋诗词教学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创新。具体来说,“编年式”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思路。

一、按时间划分作者作品,了解时代特点

我们把唐朝诗歌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时期:此期间诗人中有创见的是陈子昂,他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崇尚古朴刚健的美学风格,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盛唐时期,诗歌有了新的发展,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这时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后人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复杂、动荡的社会历史现实,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称他为“诗圣”。

中唐时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主张用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和济世目的。

晚唐时期,此时国势日趋衰危,是唐王朝的多事之秋。李商隐和杜牧是当时的诗坛双璧,他们在诗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大发展的朝代,宋代文人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北宋诗歌到苏轼、黄庭坚之后,才达到高峰;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有陈与义等。当然宋代更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即以柳永、周邦彦等人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

基于以上的文学史发展脉络,我们以课本中所选的唐宋诗词为基础,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把课外的唐宋诗词筛选、增补进来,建立了唐宋诗词的阅读素材库,作为师生学习的蓝本,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在教学中做了大胆的突破和尝试。

二、以时间为横轴,把不同的作者和作品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我们把同时期、同一流派的诗人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例如王维和孟浩然,他们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合称为“王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挑选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整合学习。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首诗句中所写画面,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人体会到的是空灵恬静,而《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是写山水景物,两人各有千秋。由此,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两人的人生经历,孟浩然因与仕途无缘而归隐田园,王维因仕途坎坷而寄情山水。因此在两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清新秀丽的画面,感受到的都是淡泊宁静的意蕴。

对于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具有共同主题思想的作品,我们也进行了归类学习。

我们选取了课本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教学。先让学生找出两首作品中描写的相似场景,学生很快找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处,它们都是回想当年征战疆场的雄壮场面,但可惜年华逝去,只能在梦境中完成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介绍陆游和辛弃疾的相似经历。两人都亲眼见证了国家分裂和外来的侵略对百姓造成的伤痛,在政治上都主张抗击外侮,统一国家。因此在两人的诗歌创作中都充满了报国杀敌的斗志,但同样都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诗歌中同样饱含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失落。教学中,我们着力探究两人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点,使学生学会对同时期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三、以人物经历为竖轴,串联相关作品进行探究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我们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不同的作家搜集整理资料,对他们的经历和作品进行梳理整合。

例如有的小组以“苏轼的贬谪之路”为主题进行研究。学生们以苏轼的经历为竖轴,对他的一些作品进行梳理,对苏轼及其作品有了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例如在上《密州出猎》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整合课时,先让同学们比较作品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它们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而且都是贬谪期间的作品。再把研究小组同学们整理的资料拿出来展示:1071年(杭州)《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1074年(密州)《江城子·密州出猎》—1077年(徐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9年(湖州)—1080年(黄州)《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5年(汴京)《惠崇春江晚景二首》—1089年(杭州)《书林道人论琴棋》—1094年(惠州、儋州)《行香子·秋与》—1101年(常州)。追寻着苏轼的跋涉之路,吟诵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形象愈来愈鲜明,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通过深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们逐步体会到苏轼的心路历程以及性格变化,我们感受到了他由最初的斗志昂扬、积极奋发到棱角渐被磨平后的旷达和乐观。这次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苏轼的作品,他们甚至自觉地去阅读《苏东坡传》,并举行苏轼作品朗诵会。此举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诗歌的状况。

还有小组以李白游历的路线为线索,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学生把活动主题定为“踏诗寻李白”,同学们整理出李白游踪与对应的作品:

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山——《望天门山》

华清池——《清平调》

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桃花潭——《赠汪伦》

庐山——《望庐山瀑布》

白帝城——《早发白帝城》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的足迹到过祖国那么多地方,他一路游来,用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浪漫的情怀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诗篇。同时,一路写下的诗篇也见证了他由初出蜀地的青春勃发,到长安入仕后的落寞无奈,再到斗酒诗百篇的昂扬自信……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绝美的诗篇,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透过诗句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横式和纵式相结合的编年式教学法,使诗歌教学立体化,不仅盘活了课本中的诗歌资源,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作品来审视时代,再通过对时代的认知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把语文的熏陶作用、教学内容的价值、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以文本为纵轴,以时代为横轴,梳理作者的平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收获丰盈的精神享受。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JKGHYB-1561)

猜你喜欢
李白苏轼诗歌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苏轼吟诗赴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歌岛·八面来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