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亮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践行“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大语文教学观”下,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更要致力于学生精神的成长、生命的对话,这就要求语文学习应将视线扩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应采用多种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贴近生活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外在的教学环境,来营造一种和谐、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拘束,大胆表达。例如改变传统的课堂座位形式,可以将课堂座椅分成几个小组,学生相对围坐在一起,就像在家中一样,教师也可以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交流。教室里还可以布置一些花花草草,这些绿色植物既能养眼,也能给教室环境增添生机。这样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暖了师生的心灵,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贴近生活化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是所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在教《风筝》一课时,我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谜语并不难猜,但贴近学生生活,取得的效果也很好,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住本课主题。再如在教沈从文的《端午日》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刚上课,同学们便畅所欲言,将端午的来历、习俗等说得头头是道。有几个同学现身说法,介绍本地端午粽子的做法,从粽叶的选择与采摘,到包粽的几种方法,再到煮粽子时火候的掌控,介绍得具体可感,“色味”俱全。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既为学生建立起了现有认知水平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二、感悟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来自生活,在教学时,我们要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生活的经验去丰富课文的内容,用课文的知识去诠释生活的底蕴,两者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阅读教学生活化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获得感悟。如朱自清的《春》,苏教版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时候是秋季,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便把这篇课文移到第二学期的春季去讲。在学习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春天,到户外去看看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树;听听春天的雨﹑春天的鸟鸣﹑春天的流水;感受春天的风﹑春天的阳光﹑春天的人;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下对春天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课文《春》,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和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联系了起来。学生读得起劲,一段段﹑一句句地咀嚼、品味,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新意。
阅读教学生活化,让文本阅读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学生与生活、与文本实现零距离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
2.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是作文的基础,而作文又是生活的缩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材可用,有话可说。如在写《有一个镜头,让我刻骨铭心》这个题目之前,我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从学生的观察记录中我发现,当学生走近生活后,确实多了一双慧眼:有的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发现了熟悉的生活细节中包含的爱;有的同学观察自己的老师,发现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包含的辛苦;有的同学观察了打扫走廊的老大爷、食堂里打汤的大婶、舍管阿姨、校门口摆摊的小贩……发现了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的奉献与善意。一个月后,我要求学生从这一个月的记录中选取一个自己最难忘的素材写成作文。翻阅学生的作业,我发现有许多学生的作文与之前的相比,确实多了一些真挚的情感,多了一些深刻的生活感悟。我想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将会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优化教学形式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优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1.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各不相同,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因人而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编演课本剧等。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分小组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说说愚公移山的做法是否正確。”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分组讨论后再回答,最终形成的两种意见还是相左,双方争持不下,谁都不服气。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往下进行,而是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现场进行课堂辩论。双方纷纷发言,你攻我守,不断地反驳又被反驳,虽然最终意见还是相左,但是学生对愚公形象﹑愚公精神的认识加深了很多。这种辩论的教学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及言语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
初中学生毕竟年纪小,生活阅历有限,对一些文章,凭借他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确实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不曾经历或者不熟悉的情景用图片或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学习《凡尔赛宫》时,学生中谁都没有去过凡尔赛宫,单凭文字,对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只能得到一个粗浅的印象。为此,我用图片展示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尤其详细地展现它富于艺术魅力的珍品和镜廊,还播放了与凡尔赛宫有关的一些历史视频。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课堂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将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优化了教学的形式,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精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