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教学方法

2019-07-15 03:35葛雯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孔乙己细节文章

葛雯雯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虽然所占篇幅不是太大,但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对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事物本质、塑造人物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比有些文学作品,看完后某些情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了,但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却永远鲜活如初,如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孔乙己“潇洒”地“排出九文大钱”,严监生临终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瞑目等,这些都是作品中最生动、最有表现力之处,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写人叙事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只有对人或事件的概要性叙述,却没有生动精致的细节刻画,常常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写出来的作文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更谈不上形象生动。即使有了细节,也往往存在不少缺陷,在刻画细节时,容易写得洋洋洒洒,对任何情节都细细描绘,结果往往会冲淡主题。还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一味追求所谓的生动而肆意夸大,结果弄巧成拙。记得有个学生在写自己被辣椒辣到后,为了表现辣的程度,居然写自己把热水瓶盖子掀开后直接往嘴里灌。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给文章套了个虚假的帽子,可谓得不偿失。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能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运用细节描写?细节究竟该怎样设计?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赏课文实例,品细节妙用

“细节”一词,对学生来说仍比较抽象,那么如何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呢?我觉得,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及其重要作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从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比如《孔乙己》中写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故意揭他短时,他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读书人”的面子。“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的神态细节,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这表明他不是惯偷,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再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写道:“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小弗郎士在上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期间,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想到的一个非常稚气的念头,但却很强烈地表现出了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恶,以及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也通过小弗郎士这一心理描写细节巧妙地得到了显示。

一篇文章中,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上面两个例子恰如其分地做到了这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穿插到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中,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例中感知恰当的细节描写是文章有生命力的表现,相信会比专门安排几节课分析“什么是细节”“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二、消畏难心理,入描写门径

当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细节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后,下一步就是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细节描写的实际操练。对学生而言,知道是一回事,实际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往往会有畏惧心理,总认为细节描写是一个难点,需要有很扎实的写作功底才能将它运用好。其实不然,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把细节描写得生动形象,只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就完全能做到。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细节描写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要告诉学生,其实细节描写很平常,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日常指导中,我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设置好情景,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中,我设置的情景是:“现在已经期末考完,当老师在讲台上一张张地分发试卷时,你心里会有什么反应?当老师叫到你的名字时,心里的反应又会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一般是“紧张”。此时,我进一步引导:“你如何将这一紧张具体描绘出来呢?比如坐在座位上的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会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又会有什么动作、表现?”因为有实际生活体验,学生基本上还是能较好地回答,像“感觉身体僵硬”“双手紧握,不敢抬头”“呼吸变得急促”等。这里,我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的话,那么我就借助资料,让学生找出资料中体现“紧张”的语段来体会: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战。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9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天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在学生有具体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顺势告诉学生,以上这些描写就是我们平时非常熟悉,人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体验,但在写作中却感觉难以把握的“细节描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畏难心理有所消解,而且也在无形中告知了学生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概括起来就是“看、听、说、感、想、作(动作)”这几个字。

三、重方法引导,探细节技巧

1.细节聚焦为主题

生活有多么纷繁复杂,细节描写就会有多么丰富多彩,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细节都一股脑儿全部搬上文章的话,就会使文章过于臃肿而缺乏典型性,甚至会冲淡文章的主题。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对细节有所取舍,选择那些能凸显主题的细节进行刻画。

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着重刻画的就是父亲在浦口火车站买橘子时爬月台的那些动作细节:“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地样子。”这一生动的细节刻画,把父亲的慈爱和迂阔、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以及父子间深沉的爱,都凝在了笔端,营造了意蕴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藝术佳境,让许许多多读者都为之动容且印象深刻。

2.情景融合表深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想要把细节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到带着感情的眼睛去描绘自己看到的东西,即所谓的“情景交融”。这里,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课文例子来体会。例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描写:

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同样是环境描写,却让我们读出了菲利普夫妇不同的心境。句①较明快,表现了他们去旅游时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②较灰暗,显示了他们在发财梦破灭之后沮丧的心情。同样的天空和海洋,在不同心情下,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景象。

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中,也出现了相似的内容:“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这里真的是“天阴沉沉”吗?真的是有阵阵“冷风”吗?恐怕不见得。如果此时已经拿到了试卷,并发现上面打的是95分的话,相信对这位同学而言,天马上会变成暖色调,这“阵阵冷风”也会变成“阵阵凉爽的风”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只要把这些在特定情感籠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这样便能做到情景交融,用环境来衬托人物心情。很多文学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描绘的景物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词语,在马致远的笔下,既写出了沉郁凄凉之景,又道出了作者孤独思乡之情。

3.虚实结合显灵气

为了使感情能够得到更生、动更细腻的表达,细节描写中还需要有一定的想象与联想。

在课堂上,我问学生:“如果这就是你的试卷,你还突然想到,好像班主任昨天说‘等这次考完试我们就开个家长会,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喊出:“完了,死定了!”我顺势再问:“你们想到了什么才有这么大的反应?”结果大家都说是想到了被家长狠狠批评的情景。

其实,这就是对存储在脑海中的以往经历的再现,即学生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推知将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形,只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它描绘出来,就能使文章鲜活起来。人在紧张或激动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往往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常常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把这些东西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

我在学生习作《漫长的等待》(表现下课前饥饿的片段描写)中发现,同学们对虚实结合这一方法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比如一位同学绘声绘色地写道:“看他那黑黝黝的皮肤,那下蹲的动作,使我想到一只烤鸡,身上还叉着一副刀叉,摇摇摆摆地朝我走过来走过来。我几乎要向它伸出手去,却碰翻了我的铅笔盒。再抬头看看那黑板,字母‘J似乎变成了烤的酥黄的鸡腿,隔壁的‘I不就是那脆脆软软的薯条嘛!无力地瞄了一眼手表,秒针一格一格慢慢地挪动着,离下课仍是那么遥远……”由于饥饿,上课的老师、板书都成了联想、想象的对象,渴望下课的急切心情呼之欲出。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魅力正在于此。写人叙事的文章如果离开了细节描写,就如同是没有枝叶的枯干、没有皮肉的骨架。 “细节描写”是点石成金的写作“魔法”,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巧妙运用好这一“魔法”。

猜你喜欢
孔乙己细节文章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放屁文章
孔乙己(下)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孔乙己
细节取胜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