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 蔺玉娇
摘要:《孤岛》周刊是一本最早创刊并发行于上海“孤岛”的抗战文化刊物之一,其选编的文章以文艺通讯为主体,利用“孤岛”特殊的政治环境,刊载了大量能及时反映全国战局的战地通讯、人物特写、战局时评等通讯文章,这些通讯文章不仅刻画出民族抗战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也彰显了全民抗战的崇高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民族斗志。
关键词:《孤岛》周刊;抗战时期;人物通讯
《孤岛》周刊①是一本最早创刊并发行于上海“孤岛”②的抗战文化刊物之一,1938年3月1日创刊,1938年8月13日终刊,坚持出刊近6个月。原为半月刊,后因刊物适应了上海“孤岛”爱国民众对祖国抗战的高度关注,备受欢迎,自第1卷第4期改为周刊,20开本,第1卷共出13期,第2卷出刊9期,共出版22期。《孤岛》周刊前16期由吕绍虞和汪家培担任主编,后6期的编辑调整为黄孟超、程炎泉、汪家培和陈允熙,吕绍虞任社长。《孤岛》周刊主要刊登国内各战场动态时事通讯;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走向的时评;抗战大背景下的各国政要、军事将领的人物通讯和反映战况的个人行记等。其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抗战期间中国抗战将领、侵华日军将领和丑恶汉奸的人物速写,刻画出民族抗战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一 中国抗战将领的英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宣告最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孤岛》周刊上出现了大量的对国共两党政治领袖、前线高级将领的采访、速写——《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时》(第1卷第6期,作者:海客)、《朱德印象记——忆陕北之两次会见》(第1卷第1期,作者:赵英声)、《叶剑英将军素描》(第1卷第3期,作者:赵英声)、《彭德怀印象记》(第1卷第4期,作者:Snow,译者:孜)、《八路军将领贺龙奋斗史》(第2卷第1期,作者:谢德宏)、《访叶挺项英》(第1卷第5期)③、《李宗仁将军会见记》(第1卷第6期,作者:律生)、《刘湘的一生》(第1卷第1期,作者:孙雄白)、《运筹帷幄之白崇禧》(第1卷第2期,作者:狂风)、《桂军健将李品仙》(第1卷第2期,作者:狂風)、《迭膺懋赏之邓锡侯》(第1卷第2期,作者:剑啸)、《扬威沙场之张发奎》(第1卷第6期,作者:狂风)、《张自忠访问记》(第1卷第7期)、《西战场的游击队》(第1卷第8期,作者:廷龙)、《坚守临沂之张自忠将军》(第1卷第6期,作者:太平)、《忆李骧骐将军》(第1卷第12期,作者:匡澂芬)、《滕县殉国之王铭章将军》(第1卷第8期)、《纪王敬久将军》(第2卷第1期,作者:东花)、《北战场战将商震》(第2卷第1期,作者:狂风)、《朱德演讲反侵略斗争》(第2卷第1期,作者:之)、《何应钦陈诚访问记》(第2卷第8期,作者:振声)等。
1938年4月23日《孤岛》第1卷第6期刊发了律生的《李宗仁将军会见记》,这是一篇记者对李宗仁将军的采访通讯。在记者的笔下,作为皖省主席的李宗仁先生“具有平民化的作风,好客而健谈”,即便是学生的拜访,他也是“很诚恳很谦虚的接谈”。记者与李宗仁将军的会谈围绕着当下全国民众最关心的抗战问题展开。在李将军看来,战争打到目前为止,日本人已由最初的主动转变为被动了。在津浦战线上,中方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采取积极有效的运动战术,给予日军较大的打击。在与日军长期的拉锯式战争中,消耗日军的战斗力,使他们在“长期间的被动应付中,逐渐丧失了斗志”。而反观中国军队,李宗仁将军说:“我们是哀兵哀民。”官兵们在目睹国土被侵,田园被毁,同胞被杀等种种惨状之后,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内心汹涌着满腔的战斗激情,士气高昂。此外李宗仁也强调“抗战,原来是一种伟大的考试”,通过抗战清除陈腐势力,“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涤清行政机构;同时也要加紧团结和动员民众力量,培养具有救亡热忱的有志青年,“与敌人战斗到底!”最终“完成这个时代的艰巨任务”,在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中,“争取中华民族自由与平等”。李宗仁将军诚恳、坚定而自信的言谈给予中国民众坚持团结抗战的莫大的信心与勇气。在《孤岛》周刊第1卷第7期的《张自忠访问记》中,记者通过一系列的乔装打扮穿越日军戒备森严的封锁线来到张自忠所在的部队对其进行采访,为读者再现了这位曾于半年前因与日军在北平进行和谈被“几乎妇孺都在讥嘲他是汉奸”的抗战将领。即便曾经被误解,但在战争打响后,仍积极扩军、转移防地,全力投入战斗,带领战士们“在津浦线上身先士卒地打胜仗”,这些通讯特写直观地呈现了驰骋战场的抗战将领的英勇风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孤岛》周刊是上海“孤岛”上较早客观报道共产党政治领袖与军事将领的刊物,这种对国共两党的政治人物和抗战将领的人物特写与采访通讯无差别地刊发,可以看出《孤岛》周刊编辑们对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拥护与支持。
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孤岛》周刊登载了大量共产党政治领袖与抗日将领的人物通讯和特写。通过实地采访和真实报道及时地让民众了解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积极响应、宣传国共合作,呼吁各界精诚团结,共同抗战。《毛泽东在上海执行部时》(第1卷第6期,作者:海客)一文,回顾了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青年毛泽东在上海环龙路14号担任上海执行部秘书的一段经历,这则材料涉及的内容颇有些野史逸闻的捕风捉影,但从这篇简短的小文中不难看出作者与当时的读者们对青年毛泽东强烈的好奇心和对这位伟人才能的崇敬。在《孤岛》第1卷第5期的《访叶挺项英》一文中,记者以钦佩的笔触来书写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在记者的笔下,“百粤骁将”叶挺将军生活简朴,夜以继日地为战事操劳,充满睿智地分析全国抗战形势和我军的战略战术,对抗战前途信心十足,情绪乐观。新四军副军长、战区游击队的领导人项英将军,诚恳坦白,积极支持政府在地方的征兵工作,极力维护抗日统一战线。
以国共两党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内舆论界也纷纷刊发文章,引导国人客观公正地认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1938年4月9日第1卷第4期上刊载的翻译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文章《彭德怀印象记》,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对共产党高级将领彭德怀进行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不但生动地塑造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也从侧面让读者对陕北红军有了更为真实的了解。文章从彭德怀将军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反叛”开始追溯,梳理了1927年间的国民党清党运动、对共产党的“大屠杀”以及对红军发动的“围剿”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最终促使彭德怀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彻底与国民党决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走上了艰苦的长征之路。除此之外,还对彭德怀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即便陕北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甚至只有“两件制服”,但在记者斯诺的眼中,“他是一个愉快爱笑的人”,他“坦白”“进步”“敏捷”“诙谐”“爱动”“耐劳”、爱护下级士兵。斯诺通过长期与彭德怀近距离的接触而写下的这篇文章,真实地书写了彭德怀将军的个性,也让读者通过各种生活细节看到了到这位抗日将领艰苦朴素、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在抗战时期刊发此类作品,有助于当时的国民通过这位有血有肉的抗战将领,了解抗战现实,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共产党的窗户。
《孤岛》选刊的这些人物通讯作品,通过对国共两党政治人物与高级将领抗战风采的书写与讴歌,可以看出《孤岛》周刊编者对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拥护和坚持宣传团结抗战的宗旨,不仅有利于“孤岛”民众了解这些人物的风姿,也增强了他们坚持抗战的信心与勇气。《孤岛》周刊所呈现的这一独特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全面抗战前期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团结抗战,共同御辱的抗战文化氛围。
二 侵华日军将领的丑恶嘴脸
《孤岛》周刊上刊载了不少对日本政治人物与侵华日军将领的人物速写,揭露其全面侵华的险恶用心与丑恶嘴脸。除第1卷第8期的《鲁南大战中之矶谷与坂垣》外,主要集中于《孤岛》周刊第2卷第2期的“日本特辑”——《宇垣外相与池田藏相》(作者:念英)、《今年日本陆军第一线的人物》《杉山元》(作者:怀成)、《近卫·宇垣·秋山》(作者:[日]室伏高信,译者:司徒古)、《畑俊六大将》《兰封一役几陷绝境之土肥原贤二》《矶谷师团》《鲁南大战中之主角坂垣征四郎》《日本海军统帅长谷川清》(作者:韦陀)等。这些人物通讯有的直接出自日本人的手笔,有的转载节译自国外的报刊,还有的是中国记者的速写。
《宇垣外相与池田藏相》一文为读者呈现了1938年5月日本新上任的内阁外务大臣宇垣一成,其谋求对华“谋和”之路,欲以“和平外交”的政策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的手段,企图故伎重施,效仿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方式,最终实现吞并中国的野心。另一篇《宇垣的外交政策》刊载于《孤岛》周刊第2卷第2期,这一则报道节译自《字林西报》的短评。编者借助这种方式巧妙地通过翻译英文报纸的评论文章,对新上任的宇垣一成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评述,揭露了其“和平外交政策”背后隐藏的独霸中国的野心。宇垣一成希望尽快改善与英美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缓和这些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阻挠,期望“能够了解日本地位的国家维持最高的和谐关系”,并将“劝列强放弃助华政策”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三大原则之一。通過分析这位新上任的外交大臣的对华政策可以看出其“和平外交”的虚伪面目,揭露其欲排除一切阻力侵略中国的丑恶行径。
与《宇垣的外交政策》一文较为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截然不同,在《宇垣外相和池田藏相》一文中,作者的语言处处显示出戏谑与讥讽,彰显了作者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这位“屡次做首相不成的宇垣一成”,此次担任外相“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对这位打着“和平”旗号的外交大臣,作者直指其暗藏的阴谋——“何尝不是想企图吞并中国呢?”曾经就读于陆军大学的宇垣一成深受田中义一的赏识与提携,然而宇垣一成最终却走向了与田中义一政见的对立面,在此作者引用日本政论家阿部真之助的一句颇有深意的话——“宇垣这人的性格是莫测高深的。”由此可见宇垣一成的城府及其性格中诡诈的一面。
在1938年6月25日《孤岛》第2卷第2期刊载的《兰封一役几陷绝境之土肥原贤二》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日本最‘优秀的特务人才”——日军将领的土肥原贤二:“据说土肥原一师团,已溃不成军了”。1938年5月23日华北战场的土肥原率第十四师团进攻兰封时,守将桂永清全线溃退,后接手的八十八师师长龙慕韩竟擅自放弃兰封,日军占领兰封如入无人之境。但随后经过七十一军、七十四军、六十四军和二十七军的全力反击,终于在血战两天后于27日成功收复兰封。在这篇短短的人物通讯中,作者以轻蔑的态度对日本几大“赫赫有名”的陆军将领进行了讥讽,言语间对侵略者充满了鄙夷与嘲弄:“土肥原虽说不是个战将,像坂垣,矶谷那样以‘骁勇善战见称,但他毕竟总算是个我们耳熟的人物,何况他正是和矶谷廉介、多田骏、梅津美治郎一道,负着‘支那通四将军的美誉呢。”
由于当时的“租界当局迫于日军的淫威,对其管区的中国民众各种抗日爱国活动有所阻挠压制,不准刊物出现‘日寇‘敌寇‘日伪等字样及鲜明激烈的反日抗日言词”④,这些文章语言比较隐晦,貌似以客观的态度来描写日本政治人物与侵华日军将领,以便通过审查。而事实上,编者与作者的态度不言自明,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刊发这类文章既有助于国民了解侵略者的真实面貌,也在巧妙的针砭中帮助民众驱散对侵略者的恐惧心理,表达对侵略者的蔑视。
三 对卖国求荣的汉奸的鞭笞
1938年3月28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政府在南京成立,梁鸿志出任行政院院长。围绕这一傀儡政权,一批国民党文化人士卑躬屈膝,丧失民族尊严,投靠日本侵略者,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沦为汉奸。《孤岛》周刊陆续刊登了一些反映此类汉奸、卖国贼的文章,如《郑孝胥之死》(第1卷第8期,作者:慎庵)、《清算:唐绍仪》(第1卷第2期,作者:狂风)、《王克敏与高凌蔚》(第1卷第4期,作者:王季深)、《华北“新贵”缪斌》(第1卷第10期,作者:益凡)、《中宣部副部长周佛海略记》(第1卷第7期,作者:雨苍)、《不堪重忆昔年情:梁鸿志的一封旧牍》(第1卷第10期,作者:陈其珊)、《牢狱余生之陈锦涛》(第1卷第10期,作者:亚榴)等。这些文章中提到的郑孝胥、周佛海、王克敏、梁鸿志等人都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汉奸。此类文章在绵里藏针的表述中,对这些道貌岸然、言行背离、卖国求荣的汉奸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在《华北“新贵”缪斌》一文的开头,作者直指缪斌“现在是坐着所谓‘临时政府中的高位”,社会舆论一片哗然,缪斌的卖国行径早已人尽皆知。该文的作者作为缪斌的同乡,重提了缪斌曾经贪污渎职的不堪往事——缪斌任江苏省民政厅长时期,公开卖官,“职位的高低,由他以代价的多寡而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并在即将被查办之前,公开为母亲做寿,以此作为敛财的手段。这篇人物特写在揭露缪斌这个狡猾的投机主义者的同时,也对他卖国求荣的行径给予了无情的揭露。
除了任职于伪政府的汉奸政客外,在抗战时期也有不少文人沦为汉奸。如曾经担任“伪满洲国”“总理”职务的郑孝胥,表面上以一个旧文人自居,精于诗歌(“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书法,但文人的身份也掩盖不了其汉奸的嘴脸。在《郑孝胥之死》一文中,作者以同为“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的陈三立的事迹与之对比。陈三立在卢沟桥事变后面对日本的劝降,拒不接受,为表明立场,“绝粒而死”。陈三立的崇高气节与郑孝胥的屈膝投降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揭露了在当时严峻的抗战局势下,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仍有不少文人“愿意重蹈着郑孝胥的覆辙”,作者于愤恨之下,转用孔子的“老而不死”,对这些丧失脊梁的汉奸文人予以无情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