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刚
【摘 要】 针对滨州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是:一要强化平台数据运用,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二要“输血”、“造血”同举,建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机制;三要强化项目支撑,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四要创新产品和服务,建立融资、信贷、保险相结合的金融保障机制;五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六要强化责任引领,建立完善扶贫工作组织保障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扶贫;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推动滨州市扶贫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调研组分赴各县区,进村入户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各县区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充满信心。但从长远来看,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巩固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预防致贫返贫,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既要巩固脱贫的“果”,又要拔除贫困的“根”。
一、滨州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个别县区、乡镇存在消极应付思想,有的在扶贫政策措施上打折扣、搞变通,帮扶成效不明显。工作推进存在“上热夏凉”现象,工作力度、责任传导层层递减问题存在。
二是精准识别难度增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两类人被忽略了:一类是省定贫困村的非贫困人员,一类是非省定贫困村的贫困人员。前者存在大量贫困临界人员,后者切实存在一定的贫困人员。随着扶贫力度的逐步加大,贫困户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各县区都出现了个别群众想当“穷人”的现象。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社会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是措施效果不够持久。由于制度、人力配备、资源配置等情况的不均衡,各扶贫点在扶贫进度上和成效上差异化明显。一些帮扶单位在路、水、电、房等群众看得见、能见效的硬件建设帮扶力度较大,但对如何发展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因病、因灾、因学、因婚丧嫁娶等导致的再次返贫。部分贫困线边缘群体未能均衡享受扶贫政策及救助措施,因病、因学、因事故返贫致贫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四是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不强。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在切实享受到了实物和资金帮扶的实惠同时,也助长了一部分人 “等、靠、要” 的思想。大部分贫困村基础很差,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困难,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难度大。
五是资金项目管理还需规范。扶贫资金分配不平衡,相同情况的村子,扶贫资金的投入能相差几倍甚至十倍。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部门多、资金较分散,县级统筹后到镇到村,变成了零星投入,撒芝麻盐。个别项目论证不够充分,建设程序不规范,重建轻管,效益无法保证。扶贫产业虽有全面开花之势,但零敲碎打、集中度不高,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化不足。扶贫资金监管缺位,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扶贫项目收益与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六是金融扶贫工作进展缓慢。金融扶贫贷款信心不足,扶贫信贷进展缓慢,依然存在门槛高、落地难的问题;小额扶贫贷中“富民农户贷”比重小,贷款操作不规范,贫困户贷款渠道不畅。
二、构建滨州市精准扶貧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1、强化平台数据运用,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以市精准扶贫综合信息平台为依托,对各类信息平台进行整合,简化信息录入程序,建立各级、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达到退出条件的,即时按章退出。认真落实《市定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暂行办法》,对脱贫效果尚不稳定的,在市定贫困线边缘的,因病、因灾等突发情况新“入贫”和再次返贫的,快速认定,及时纳入平台,实行“一口式”受理,精准帮扶。对已脱贫但发展尚欠稳定的贫困户,在脱贫一定时间内,对其跟踪服务,继续帮扶,巩固成效。
2、“输血”、“造血”同举,建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机制
积极培养挖掘宣传脱贫先进典型,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树立脱贫信心。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要从职业教育、农机推广入手,通过“雨露计划”,乡村旅游创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项目,有针对性的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项以上的就业技能,为他们更好的择业创业打好基础,找好源头活水,确保长期效果。结合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将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之中,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3、强化项目支撑,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带动机制
围绕经济产业发展投放资金,管好用好产业扶贫基金,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资产长效管理和收益循环使用机制,实行扶贫项目所有权归集体、管理经营权归企业、收益分红归贫困户的“三权分置” 模式,真正体现收益分配公开、公正、公平。沾化区利国乡光伏发电扶贫项目,采用合作社形式,各贫困村以扶贫资金集体入股,按比例分成的模式,值得推广。扶贫产业应该与县域产业分工、供给侧改革及新旧动能转化相结合,实行错位发展,整村、整镇、整县推进。建议一个村集中发力做一到两个有基础、有市场前景的核心产业,做出规模,做成模式,做成品牌,做出影响力,甚至做到在一定区域内有定价权,稳定脱贫就有了保障。例如,无棣县大齐的水杏做成了品牌,阳信县的牛羊养殖、惠民县的林业种植,就是一个启发和榜样。
4、创新产品和服务,建立融资、信贷、保险相结合的金融保障机制
立足地方实际,以编制扶贫攻坚计划和设计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民宗等多个部门资金和各类扶贫资源,实现资金上的硬整合与政策产业扶贫、资源信息等软整合相结合,变资金的零星分散投入为板块投入,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稳妥地扩大涉农信贷产品规模,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题。加快推行农村房产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深化银政合作,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服务网点,设立“三农服务终端(便民服务点)”。因地制宜开展扶贫产业农产品保险试点,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农机农房保险等,并纳入保险补贴范畴,提高农村扶贫产业抗风险抗灾害的能力,保障和增强贫困人口再发展的能力。
5、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不断提高医疗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优质公共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各级政府通过赠送或补贴方式为贫困群众购买大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失能险等商业医疗险种,切实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和意外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力度,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的免费教育制度。结合县管校聘工作,完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学习培训等教师个人发展引导政策,引导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中、高考落榜的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公共基础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水、路、房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强化责任引领,建立完善扶贫工作组织保障机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为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细化各扶贫部门工作职责任务,推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落实。将现有扶贫开发的政策、制度性安排、现有扶贫经验,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方力量的法律地位,建立可持续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嵌入式”审计的重要作用,统筹运用巡视、纪检、检察、审计等监督手段,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追责。凝聚社会各方扶贫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调研中,发现滨城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工组织进行帮扶济困的模式,丰富了扶贫工作的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宋 刚,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