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素琼
摘 要:近年来,历史核心素养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经过研究表明,若想构建学生完备的历史知识体系,时空观念的培养亟不可待,不容忽视。文章就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即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空间观念;结合时空观念,架构历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课堂教学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如果想要找出历史存在的真谛,就必须将历史放在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去研究、剖析。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就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与大家做初步探究。
一、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学习历史需要注重历史的先后顺序,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来说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高一的导言课中,就需要向学生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性的记忆,笔者采用“朝代歌”的方式:“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短短的“朝代歌”,展现了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的变迁发展史,对学生学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会有所帮助。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并且相互联系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的纬线。摸清楚历史的“时序性”,即可更好地掌握高中的其他历史核心素养,如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同时,笔者发现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考查较多。然而,一些试题所呈现的时间观念考查较为隐蔽,许多考生会因此而吃亏。
无独有偶,同为考查中国古代史的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24题也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阶段特征,而且也有着类似的陷阱。诸如此类的高考试题比比皆是,教师老生常谈主要是为了总结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通过对这类高考题的反复探究,有利于让师生明白且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并不断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构建科学的空间观念
(一)客观分析空间观念带来的不同
空间的不同,也会导致同一件历史事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十五世纪,亚欧大陆东西方的国家都进行了航海活动,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两者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十五世纪中西航海活动却呈现出了大相径庭的结果。西方的远洋航海活动相较于我国产生了更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中西方的政治目的、经济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者航海活动截然不同的结果。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少不了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空间观念的影响。
西班牙临近地中海,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航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由于西班牙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航船”。从中可以获悉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空间上,与我国有着很大差别。例如,我国是大河文明,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则被称为海洋文明。所以从空间方面出发,也可探究十五世纪中西航海活动结果不同的原因。
(二)全面看待历史地图的空间性
古人有云:“左图右史。”也就是说古人了解历史,非常注重地图与历史相结合。而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历史知识。师生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工具,进而忽略了地图这一研究历史、进行历史教学的好帮手。
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时候,教师会与学生讲到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人。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书上找到答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那这三种对象中,到底哪种人占的比例最大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根据初中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实际回答出:同姓王族。但大多学生很难说出其中的缘由。如果在这时,教师好好运用历史地图等空间示意图的话,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可以通过必修一教科书第5页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来分析,即可发现同姓的封国占的比例最多,覆盖的面积也是最大的。借由地图的空间性,即可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有大量史料支撑的,从而让学生能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当然,通过对历史地图等进行空间性的剖析,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对“新高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会客观分析空间观念带来的不同,全面看待历史地图的空间性,才能更好地构建科学的空间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看图识史的能力。
三、结合时空观念,架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洞察历史趋势的能力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描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显现出其对于时空整体有所研究,十分重视。时空观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架构历史知识体系,了解历史进程。
掌握时空观念的整体性,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还原历史事件本来的样子。通过考察近代以来不同地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会发现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各有不同。例如,时间进程上的差异和具体方式的不同。法国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方式,历经艰难曲折,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这些国家的历史考察,既要深入各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力量對比、文化差异,也要着眼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看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普遍性。综上,若想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融会贯通,应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就必须学会把握历史的总体趋势,了解其整体性。
了解时空观念的局部性,有利于具体历史问题具体分析。以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这节课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其中一个矛盾——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近臣参与军国要事的商讨,从而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彼此监督与制衡,加强君主专制。综上,可发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两大特点,其中一个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但是到了元朝,形势发生了变化,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趋势相悖。据史书记载,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是最高行政机关。而到了元朝后期,相权出现反弹,权力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决定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学习历史,也要了解时空观念中的局部性,才能做到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剖析历史,这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等历史价值观,架构历史知识体系。
综上,时空观念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学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史实,建构历史联系,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育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学有余力地实践,让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箐.史学阅读与历史时空观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5(12).
[2]刘德洋,袁精文.文史交融——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语文教学法的运用[J].教师,2010(07).
[3]刘松柏.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