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骞
李敏騫,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甘肃省农学会秘书长,甘肃省高职高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先后任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农学教研组教师、教务科副科长、校办公室副主任兼团委书记、人事科科长兼团委书记、副校长、校长,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等职务。2018年7月,任兰州文理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通过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内涵建设与改革,县域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示范性中职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就业、升学畅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仍有部分县域中职学校,由于定位不准,服务意识不强,招生困难,办学艰难。甚至有人提出高中阶段可以不办中职,全部办普通高中,高考后再分流,办好高职即可。这种想法动摇基础职业教育,不利于正在完善中的国家职教体系建设,不利于相当一部分不能全科发展的初中毕业生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不利于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产业体系技术技能积累和工匠精神培育。
一定规模中职的存在和持续稳定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必须要重视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县域职教是中职教育的主体,要从职业教育的规律和中国文化的特质属性出发,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要准确定位,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办好专业,扩大培训,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确保县域职教稳定发展。
一是要立足当地,进一步明确定位。对县域职教而言,不能追求高大上。县域职教属于基础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要坚持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中职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一步升学提高后再就业。毕业后可以在外地就业,也可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回到家乡建功立业。对许多孩子而言,高中阶段进入适合其天赋的学校和专业学习,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因材施教。职校生是特长生,如果让其在普通高中上学,对其人性是一种摧残,对技术技能的积累也是损失。社会偏见的改变有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职教人的努力及对其成功的认同。县域职教的定位就是为当地适合职业教育的青年提供职业教育并有效就业,对各类成人转岗、再就业、提高技能、拓展技能、丰富生活、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培训,就是围绕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要切合当地产业办专业,围绕时代需求办专业,做好县域职教的专业每“一桌席”。专业是县域职教生存、发展和服务的资本,专业的水平直接决定职校的好坏,办职校相当程度上就是办专业。好的专业意味着职校生好的成长、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就业,因此,对职校生而言,一个高水平的专业相当于一桌好席。绝对不能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专业,也不能什么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当地规模产业、特色产业合作办学办专业,围绕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服务办专业。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办好县域职教特色专业的根本,要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转化为确立专业方向、建设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效果的行动,并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让当地政府和社会满意。当然,当地政府要把县域职教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作为“特殊的产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专业产业有效对接,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职教是校企政行各方面共同的事业,唯有大家都把它作为自己的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办好。
三是要服务各类培训需求,做好县域职教的培训每“一盘菜”。只要能办好职业教育的专业这“一桌席”,其中必然有几盘像样的“菜”,这就是课程。这些优质的课程就是开展各种培训的优质资源。作为当地政府要打破现有培训资源、项目、任务条块分割的现状,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县域职教的培训优势,努力推动县域职教培训职能的发挥。作为职业学校要增强培训职能意识,发挥培训在职业教育中“半边天”的作用,上好每“一桌席”中可能的每“一盘菜”,形成自己的培训品牌。服务各阶段、各类人群培训需求,切实发挥好县域职教在县域内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
四是要服务特殊人群,作为县域职教的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服务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就业,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根据他们学习和就业的可能与社会需求,开展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人人的教育。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