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鲁晓旭
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农村环境治理被提上日程,包括当下较严重的垃圾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指出,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农村垃圾日益突出主要是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种植模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面对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和农村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环保意识是农村垃圾处理的群众基础。当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尚未形成,农村环境依然面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杂乱差”的严峻局面。环保讲座、宣传标语、宣传册子、电话短信、微信等可加大环境保护和农村垃圾处理常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改变过去村民卫生意识不强、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局面,使农村垃圾处理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农村垃圾处理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
垃圾分类是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有研究报告指出,农村垃圾中30%-36%是厨余垃圾,21%-55%是灰土、砖瓦等建筑垃圾,还有6%-21%的纸类、塑料、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量较少。约有50%以上的生活垃圾可通过源头分类实现减量,再加上对纸类、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减量率可达70%左右,仅有30%左右的生活垃圾需进行处理处置,农村垃圾有没有合理分类是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关键。因此探索适合农村垃圾分类的标准是一切的前提。现在农村对于垃圾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建立的垃圾分类标准很难得到落实和实施,造成农村垃圾分类的“知易行难”的局面。在农村垃圾分类的初始阶段,复杂的分类方法很难在村民中得到推广,探索简单实效的农村垃圾分类方法是垃圾能否从源头进行分类的关键。例如在浙江农村推广的“二次四分”法,农民按照“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初拣;保洁员对“不可腐烂”的部分,再按照“好卖”和“不好卖”进行二次筛分。这种分类方法好识别易推广,降低了垃圾分类的难度,增加了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可从垃圾源头上解决农村垃圾的减量化问题。
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增强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提高村民参与度。结合村规民约、农村新民风建设、农村爱心超市积分、垃圾分类红黑榜等都可以让农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例如,垃圾分类参与度高,分类较好的农户可以根据垃圾分类的效果增加爱心超市、垃圾超市的积分,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在超市兑换洗衣粉、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以此鼓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
大量资金的投入是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保障。目前,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资金短缺严重,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资金投入不足给农村生活垃圾的整治带来很大的难度。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农村垃圾处理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农村垃圾治理上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此外,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和监督管理等环节。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现在农村对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的处理方式,但是农村地区未经任何分类处理的垃圾体量大,占地多,而且在农村建立的垃圾填埋场也存在防漏、防渗不到位等技术风险,给当地环境、地下水、下游水源等造成潜在的巨大隐患;此外农村垃圾热值较低,焚烧费用高昂;传统堆肥方式,周期长,且须大量的人工投入,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本地的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2017年,国家推广的阳光垃圾堆肥房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推广技术,经过改良,加入超级细菌,可以缩短发酵时间,一吨腐烂垃圾经过阳光堆肥房处理后,可变为0.7吨到0.8吨的有机肥;部分地区利用蟑螂、蚯蚓处理可腐烂垃圾,8亿只蟑螂每天吃掉40吨可腐烂垃圾,一条蚯蚓每天能吃掉等同于自身体重的可腐烂垃圾,同时排出相当于自身一半体重的粪便,而其粪便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是非常受欢迎的高效稳定有机肥,市场价一般为普通有机肥的2倍;此外,蟑螂,蚯蚓也是重要的中药材和优良动物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