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霞霞 林仕珠 关天雨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
近年来,随着人口平均年龄逐渐增长,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1],术后影响康复的因素众多,尤其疼痛会引起患者的生理应激和心理不适,作为一可控因素其影响意义值得探究[2-3],本研究以2018 年4 ~9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 年4 ~9 月在我院就诊的80 例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2)X 线确诊为髋部骨折;(3)无病理性骨折;(4)受伤前借助或不借助器械步行10m;(5)未合并其他类型可致疼痛的严重疾病,如胃溃疡、恶性肿瘤等。排除标准:(1)就诊时Glasgow 昏迷等级评分低于8 分;(2)智力异常或精神异常;(3)需要心肺复苏以及重症监护的患者。(4)伴有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者;(5)合并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禁用非甾体消炎镇痛或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64 ~74 岁,平均(70.6±2.6)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1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9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3 ~74 岁,平均(70.9±2.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23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本实验的患者对实验的相关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内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F=3.561,P <0.05;观察组内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F=3.894,P <0.05
组别 n 入院时 手术当日 术后1天 术后3天 出院时 F P对照组 40 2.50±1.1 2.60±1.94 2.20±0.45 2.60±0.72 1.85±0.50 3.561 0.017观察组 40 2.50±0.6 2.40±0.9 2.30±0.6 2.15±0.42 1.30±0.39 3.894 0.019 t 1.351 -0.220 0.883 -4.235 -4.131 P 0.240 0.857 0.402 0.002 0.001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护(呼吸、血压、心率、脉搏、血氧)、24h心电监护、定时翻身拍背(每2 ~4 小时一次)、术前肢体功能锻炼、术中采用神经根阻滞麻醉方式、术后抬高患者患肢30°、摆正患者体位、指导其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性收缩锻炼以及背部肌肉辅助锻炼等、并按需给予塞来昔布(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63)口服镇痛。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参照路径化疼痛管理[4],由各科医师、麻醉师、主管护师等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科学评估,针对性的制定疼痛护理干预计划,实施早期疼痛干预。(1)入院即由护士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情况,进行初次疼痛宣教并询问患者睡眠、心情、饮食状况,教其使用疼痛评估尺。(2)入院第2 天循序渐进,进行疼痛的原因及影响宣教,使患者摒弃以往不能耐受时才能使用镇痛药的陈旧观念,告知其疼痛的控制方法。(3)自入院始即行耳穴压豆,由护士行王不留行籽贴敷(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髋关节),1 次/3d,每次按压5min,至酸痛感为宜[5]。术后患肢切口冰敷24h,术后第2 天加以中频穴位理疗,以中频脉冲治疗仪刺激双侧合谷、太冲,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 次/d,每次20min[6]。(4)加强心理护理:由责任护士针对术后初期组织肿胀、疼痛敏感度增高等情况及时进行宣教,并利用视听分散法、视觉分散法和触觉分散法[7]等帮助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强化患者的松弛训练意识,从心理上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取得患者信任从而缓解其焦虑抑郁的心情[8];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5)定期消毒病房,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理疗环境,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强化饮食指导,为患者准备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
对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9]。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采用在入院和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arthel 指数)[10]评定。
观察组在术后第3 天和出院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时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Barthel指数比较
注:对照组Barthel 指数组内比较(t=3.283,P <0.05);观察组Barthel 指数组内比较(t=4.663,P <0.05)
组别 n 入院时B a r thel指数出 院 时住(院d时)间对照组 40 33.28±8.96 38.54±7.88 13.40±2.45观察组 40 32.35±5.25 46.20±8.21 10.60±2.80 t -0.455 3.568 -2.533 P 0.632 0.010 0.017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60 岁以上人群的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骨折后凝血异常易产生血栓、股骨头窝血供较少的特殊解剖学结构等特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愈后相对较差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1]。另外,老年患者各系统的储备能力大大降低,疼痛刺激会使原本功能衰退的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概率增加,对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凝血机制等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12],使其心理上易产生抵触术后康复理疗的想法,甚至精神涣散、消极抑郁、谵望等[13]。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早期的疼痛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术后第3 天的疼痛评分(1.75±0.42)分和出院时的疼痛评分(1.30±0.39)分均低于对照组在术后第3 天的疼痛评分(2.60±0.72)分和出院时的疼痛评分(1.85±0.50)分(P <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10.60±2.80)d 少于对照组(13.4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46.20±8.21)高于对照组(38.54±7.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韦迪等[14]的部分观点相吻合;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术后第3 天的疼痛评分要明显低于手术当日,说明其早期护理干预有效。这些都表明,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早期的疼痛护理干预相对于常规术后护理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可给予患者更大的支持,将疼痛带来的的负面影响降至较低水平,从而在患者的心理、生理机能状态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等方面产生正相作用,有效帮助患者克服康复理疗过程中的困难。而医患之间沟通的增加也将有利于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状况的了解,适时调整治疗项目[15]。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临床跟踪时间不够长等,下一步需扩大样本量并延长临床跟踪时间,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综上,早期疼痛干预可减轻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临床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加强在术前术后对患者疼痛的监测以及实施早期的疼痛护理干预,这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日后建立骨科无痛病房[16]奠定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而疼痛的作用机制涉及多学科领域,如何更安全、个体化、规范化的取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疼痛干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