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主要表现在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医学数据方面显示心电图改变和血清心肌酶的活性上升。对患者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PCI常用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有效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多项研究提出,行急诊PCI后尽早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升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n=31)和实验组(n=31)。其中常规组患者男性16例,女15例;年龄35~65(51.78±2.35)岁;实验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21~58岁(45.47±3.24)岁;本次研究内容经患者同意,并签署承诺书,且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将常规组的31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具体操作内容如下:在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医务护理人员立刻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术后病情变化,并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症状,排除其他因素进而影响数据变化。将实验组的31例患者,先采用常规组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如下:①术后1~2d,在康复医生的协助下,医务护理人员先将患者躯保持水平。每2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其中各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抬高放平操作和不定时的对患者胸背进行按摩,适当调整患者体位,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每天2次,每次15~30min,患者掌握后每天自行训练2~3次,并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和非主动的关节运动。掌握的标准是患者训练时面部放松、无皱眉、呼吸深而慢、自我感觉肌肉放松。②术后2~4d,在病情稳定,医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使患者能自主活动侧肢,活动肩、肘、膝各关节,每次5~10min,4~5次/d。但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幅度,避免患者幅度过大而引起的牵拉。③术后5~6d,医务人员鼓励患者进行自主练习,进行主动翻身、腹部呼吸等训练(注意不可憋气,动作幅度过大也将导致患者岔气)。帮助下床坐沙发或直背椅,开始10~30min,1~2次/d,逐步增加时间。帮助下床吃饭、洗脸。④术后7d,患者床边站立,室内缓慢步行,室内步行100米/次,2次/d,自行更衣,坐位大便,温水澡等。
观察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收缩内径(LVESD)及射血分数(LVEF),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时间。
文中所有的数据均通过SPSS16.O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测;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收缩内径及射血分数(±s)
表1 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收缩内径及射血分数(±s)
组别 例数 左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实验组 31 7.14±0.78 35.36±15.23 50.36±6.56常规组 31 5.15±0.81 36.23±16.25 49.31±5.46 P - >0.05 >0.05 >0.05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6±0.5)d,明显少于常规组(7.5±0.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00%,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并的发症发生率[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急症PCI技术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治疗手段[2-3]。本研究数据显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的改善减轻患者腹痛、内出血、胸背酸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郭丽丽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
终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腹痛,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