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传勇
(四川省大竹县中医院 四川 达州 635100)
目前临床常见的胸部损伤时肋骨骨折,既往以局部加压包扎或胸带固定等传统治疗措施,但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极易发生并发症,使得最终临床疗效欠佳。随着现代医疗事业进步发展,临床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其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但临床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还缺乏统一认知,导致最终的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很重要的,具有时效性[1]。为分析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及手术时机,报道如下。
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54例,研究组(n=27):男15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23±3.26)岁;其中暴力伤有11例,高处坠落有9例,挤压伤有7例;对照组(n=27):男15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23±3.26)岁;其中暴力伤有12例,高处坠落有10例,挤压伤有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根据病情在6d内开展手术,对照组在6d后开展手术,具体手术流程如下:利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开展手术流程,给予患者全麻后根据胸部CT三维重建肋骨,明确骨折部位与数量后合理选择纵切口或横切口,切开胸部组织后充分暴露骨折端。结合肋骨宽度、骨折类型与肋骨弯曲度选择合适的环抱器,将其浸泡至冰水中完全松软,完成后扣压至病患肋骨位置,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热盐水纱布湿敷,使得环抱器收紧后卡在骨折部位,结合手术情况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措施,若患者呼吸情况稳定则实施脱机拔管;若患者呼吸情况不稳定则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措施[2]。
临床指标:术后评估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与下地活动时间,各指标时间越短则说明手术效果越好。
观察两组发生肺不张、肺部炎症与呼吸功能衰竭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效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下地活动时间均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d)
表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d)
组别 n 住院时间 机械通气 下地活动时间研究组 27 19.42±3.06 5.42±1.38 9.08±2.15对照组 27 25.67±2.53 9.68±2.23 15.14±2.36 t- 8.1794 8.4407 9.8633 P-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组(n=27)发生肺部炎症有1例,未发生肺不张与呼吸功能衰竭的并发症,发生率是3.70%;对照组(n=27)发生肺部炎症有3例,肺不张有2例,呼吸功能衰竭有1例,发生率是22.22%,χ2=4.1033,P=0.0427,研究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P<0.0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或高空作业等事故逐渐增加,导致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单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措施能促进病情康复,但病情严重者或多处发生肋骨骨折患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易出现肺挫伤、气胸或血胸等并发症,若不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则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有研究报道[3],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其具有创伤小或手术简便等优势,有效解除纵隔摆动或反复呼吸运动造成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改善患者胸部疼痛感,确保胸廓稳定性能早期恢复,但目前临床对手术时机缺乏统一规范,骨折6d内开展手术流程能有效纠正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的情况,避免骨折6d后开展手术造成局部组织血肿机化或纤维骨痂形成,使得手术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因此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很重要的。
国建飞,张涛,邢琳琳等研究中指出[4],内固定术6d内治疗肋骨骨折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其机械通气、下地活动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本次研究组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下地活动时间均短,研究组肺部炎症、肺不张与呼吸功能衰竭的并发症率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
综上,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6d内治疗能缩短其住院、机械通气与下地活动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