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晋越 (南宁三中 530000)
是由于民族舞蹈与民俗活动相结合的原因。民俗风情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从本民族的的风俗习惯出发,把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动作融进舞蹈当中,形成民族民间舞,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民族风俗虽然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但一些重要的节日还一直沿用至今,像火把节、盘王节、泼水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还是会保留下来,我国的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迷失了千年的遗风。瑶族古代的先民们多崇拜鬼神、崇尚图腾,瑶族人民在嫁娶办丧和重大节日时都要跳长鼓舞,师公念经,这些风俗至今都一直沿用;苗族姑娘舞蹈时都要穿戴银饰,今日我们进入民俗村或者观看苗族剧目表演,还会看到演员们也穿戴着和以前一样的银饰;壮族自古以来崇拜蛙神,认为蛙是代表吉祥的征兆,现今的壮族舞蹈也可看到模仿蛙的动作在内。传统性是民族民间舞的一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沿袭至今,并与民俗相结合,并世代承袭。
民族民间舞是由民俗生活演变而来,从劳动生活变异而来,是本民族的特色,它既能吸引游客观赏,又能宣传本民族文化。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具有民俗性的审美特点,像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原是骆越族的一支,陆续从两广地区迁徙至海南岛,舞蹈风格较原始,农耕生活也属于原始性较强的。黎族民间舞中的舂米舞和打鹿舞就属于民俗性的典型代表,舂米舞是表现黎族妇女用舂米的工具做舞蹈道具,表演时围木臼敲打,边敲边转边舞,节奏此起彼伏,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别有一番民俗风味。像打鹿舞则是再现了黎族人民追捕鹿的场景,是狩猎舞的一种,人们手持鹿角、鹿尾,一人扮演鹿,其他人扮演狩猎者,追围该鹿,舞蹈气氛紧张但又不失风趣。回族是别具一格的民族,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土著居民相融合的一个民族,风格夹杂着异域情怀。回族民间舞中的汤瓶舞表现的就是伊斯兰教做礼拜前,都要用汤瓶洗净自己的身体,称“大净”、“小净”,是伊斯兰教的习俗,舞蹈以毛巾为道具,舞蹈中有模仿汤瓶的形象的舞姿,有模拟再现净身时的状态,有湿身、淋浴、擦身、擦背等艺术化的舞蹈动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采茶舞也是民俗性的舞蹈,采茶表现的是茶农劳动生活与爱情生活,是风俗舞蹈的典型,有表现“上山”、“走小路”、“采茶”、“嬉戏”等场面,再现采茶姑娘劳动、扑蝶的情节,塑造了采茶女子优美的形象,真实反映了南方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朝鲜族的农乐舞是反映农耕生活特征和风土人情的传统民间舞,表现人们农忙时,清晨去田间劳作,边农忙边歌舞,傍晚返回村庄,以此调剂劳逸的民俗活动,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来消除疲劳,提神助力,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民间舞蹈的自娱性是一种放松的愉快的生活休闲方式,像如今盛行的广场舞,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锻炼、陶冶身心的方式,它以一种愉快、娱乐的方式存在。像藏族的“果谐”,译为“围着圆圈跳舞”,是典型的自娱性群众舞蹈,人数不限,男女老少皆可参与。舞蹈时舞者们边歌边舞,曲调有热情的,也有缓慢辽阔的,舞蹈时人们还常常以“秀秀秀”“去去去”的喊声同一节奏和舞步。在羌族地区也存在娱乐性很强的舞蹈“萨朗”,意思是“唱起来,摇起来”,群众跳舞时,男一排女一排,围成圆圈,也是边歌边舞,舞蹈到高潮时,男子们高喊“呀喂”,女子们回应“学喂”,然后又换另一首曲子,气氛相当热烈。傣族的“嘎光”,意为“围着鼓跳舞”,这也是一个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参加者只要合着鼓的节奏自由舞蹈即可,伴随着傣族特有的后踢步,舞蹈姿态突出“三道弯”“一顺边”的特征,节奏欢快,气氛热烈。
民族民间舞是群众性的舞蹈,不是一个的独秀,它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它的集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重大节日和庙会时人们都会引吭高歌,吹吹打打,唱歌跳舞,热闹非凡;第二它是集体进行舞蹈,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舞蹈,通过排练、表演进行交流传承,创造舞句、短句、舞段等元素,进而重新编排形成民间舞;第三它是集体的艺术成果,是集体的智慧,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审美取向。例如彝族民间舞蹈多围着篝火跳舞,特别是在节日上,“阿细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群众性的舞蹈,彝语表示欢乐的跳舞的意思,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不限人数,热闹即可,伴随着大三弦的节奏和旋律,舞者们边跳边奏,进退欢舞,富有跳跃性,舞蹈的人们欢声笑语、兴致勃勃,远看如蛟龙盘旋于火堆之中,气势壮观。辽阳地秧歌也是一项集体性极强的民间舞蹈形式,因为在演出时,表演人数众多,因其在跑场变换队形的需要,可能多则过百人,人数过少的话,气势达不到要求,是一项集体性极强的秧歌。跑场的出现的队形有“摆阵”、“排阵”、“排子阵”、“斗子阵”等,有一些进阵、排阵的套路,要求整体变化整齐、气势磅礴,受古代战阵遗风的影响。
民间舞不是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改进、修饰,而且在没有录影设备的年代只能单纯凭借记忆进行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模糊,对一些舞蹈动作也会记录不到位,再者受到舞者舞蹈风格的影响,对舞蹈动作的也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增减或是改造,这样也会造成民间舞的逐渐变化。舞蹈是由劳动方式和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会影响民间舞的变异进程,社会生活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变化,视野的拓宽、思想的解放直接对舞蹈产生影响。例如藏族舞蹈,传统的藏族舞蹈是弯腰驼背、卑躬屈膝,从不把背直立起来,这是因为农奴制的影响,人民长期受到政教压迫,但自从废除农奴制后,西藏人民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从此以后藏族的民间舞就开始有许多直立的舞蹈动作了,这无不与时代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演性是民族民间舞必备的素质,民间舞蹈只有具备了表演性,才能进行人物的刻画,表达特定的情感,表达深层次的内涵。民间舞不全是自发、即兴、随意的,也有民间艺人专门表演的技艺性较强的舞蹈。热巴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盛行于查绒地区,热巴是由专业艺人或者专门组织的演出班子手持热巴鼓或者手铃表演,表演时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展现舞者过硬的舞蹈功夫;还有噶尔和囊玛,也是表演性质的舞蹈,噶尔具有西域乐舞的风格,融合宗教性元素和藏族民间元素,成为当时的宫廷表演舞蹈;囊玛是室内表演性的歌舞形式,由专业的舞蹈艺人表演,有自己专门的曲调曲子。表演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多体现在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性格特点。像汉族舞蹈是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形式,不唱戏、不演角不成秧歌,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也不例外,表演形式与北方的秧歌大同小异,此秧歌由二三十名演员组成,分别扮演武士、脸谱,身上有人物的名牌,表演《水浒传》人物的名牌,有林冲、宋江、秦明、鲁智深、武松、李逵、杨志等英雄豪杰,还有些舞者表演坏人,起舞弄影的各种武动,以表演“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还有的表演英雄们劫富济贫的打斗场景,表演时的内容和所使用的道具,都与秧歌大同小异,这也是增强民族团结的一种方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民族文化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它的传统性、民俗性、自娱性、集体性、变异性以及表演性使其文化价值举足轻重、独一无二。但随着全球新潮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相互碰撞,传统舞蹈文化受到冲击,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所以我们舞蹈艺术工作者应该加强保护制度,重点培养民族舞蹈的接班人,并建立民间艺术传承队伍,引导和培养年轻人学习民间舞蹈。最后,可开办民间舞蹈艺术教学,将这种民间舞蹈引进训练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习民间舞蹈,感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