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川,王兴发
(1.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浙江 宁波 315040)
新课程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建立“自由秩序”。依靠传统的体育教学秩序很难实现体育新课程的理念,达成学习目标,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由此看来建立新的体育教学的自由秩序势在必行。建立体育教学“自由秩序”要注意遵循儿童由“自由”到“自律”的能力发展规律,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少控制少干涉学生的自由。要把学生从被禁锢的体育教学中解放出来,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喜爱体育的天性的空间,摆脱强加于他们的各种控制,就要改变过去的一些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尽量少干涉属于学生的自由。
建立体育教学“自由秩序”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拥有的自由”,就是在什么样的限度内,学生可以或应当被允许做他所能做的事。在对某学校四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8.4%的学生喜欢“感觉比较自由,想玩什么老师都同意”的体育课;3.2%的学生喜欢“感觉不太自由,老师管得过多”的体育课。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教学中学生的自由来讲,不是不要纪律的问题,而是要一种什么样的纪律的问题。当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并处理好外部纪律与内部纪律的关系对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获得自由的重要性的时候,学生将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可以减少“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压力和制度的管理,学生就不爱学习,迷失了方向,不能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吸纳知识”的现象的发生。
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 85.3%的学生知道体育课是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是喜欢的。可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体育课上学生对于有些活动喜欢,对于有些活动不喜欢呢?通过调查发现,有21.1%的学生是“自己会玩的喜欢,不会玩的不喜欢”,有55.8%的学生是“自己感觉好玩的喜欢,感觉不好玩的不喜欢”。由此可见,学生要拥有教学活动时的自由程度与他本身的自制能力的发展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自制发展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到“自律”的漫长过程。所以,新的体育教学的“自由秩序”要重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以往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愈来愈凸现出来,问题之一就是以往的体育课程不太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忽视了体育课程在端正体育态度、改善体育行为和发展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对某学校四年级学生关于体育公开课的调查中看到,对于教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有47.8%的学生喜欢上,37.3%的学生表示一般,还有14.9%的学生不喜欢上。公开课作为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成果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学生喜不喜欢是对于公开课上的好坏的最简单的评价方法。可是公开课中学生的喜怒哀乐是被控制的。调查发现,只有65.7%的学生认为上体育公开课要比平时表现得好一些,是因为“被上课内容所吸引,觉得有趣”;有17.9%的学生认为表现好,是因为“平时老师没有这样上过体育课,觉得新鲜”;还有16.7%的学生是因为“有许多老师在看,班主任也在,表现得不好要被老师批评”。所以,要把学生从被我们所禁锢的体育教学中解放出来,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喜爱体育的天性的空间,摆脱强加于他们的各种控制,就要改变过去的一些体育教学模式,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尽量少干涉属于学生的自由,建立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的体育教学的自由秩序。
体育课堂常规确实要有纪律作保障,但体育课堂中的气氛也十分重要重要。课堂要“放得开”,学生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思维表达的正常反应,是思绪敏捷和心情好坏的自然流露,应当把它看作是课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在必要时一定要“收得拢”,还要相对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当体育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友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时,就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
2.2.1 教学情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认知冲突”,触发学生要弄清未知的愿望,使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建立在学生“想学”与“愿学”的心理基础上。例如,教学《小济公》一课,教师在导入时直接引出“济公”这位代表天台山文化的名人,采用“鞋儿破、帽儿破……”的歌曲做“济公”操;“变变变,超级变变变,变成小济公唱”,一下子使学生进入情境。“都说济公本领大,扇子能够变戏法”,又把学生引入模仿动物走的情境中。
2.2.2 教学情景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活动方式 孩子懂的、会玩的东西,孩子也一定喜欢。教学情景就要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和方式,这样就能够让体育课堂中的组织教学、练习手段、活动内容等充分的为教学服务,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一学就会,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还能不断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之入迷。例如,《小小建筑师》一课,教师将推小车的动作与砌墙、造房结合在一起。学好推小车后,进行运砖砌墙,然后进行造房。在造房环节中,先看图纸造房,然后目标逐步升级,将图纸收回,进行无图纸造房,环环相扣,此时学生思维极其活跃,完全投入到造房中。
2.2.3 教学情景要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要想使教学情景能够引导学生的学,所设置的教学情景要有利于将教师的教的主体功能转变为服务功能。“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已被许多教师普遍采纳,教师的位置逐步从台前转移到学生的背后,教服务于学。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自己探索或合作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用心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随时掌握、分析课堂中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循循善诱。教师的帮助不是干涉,更不是替代,是待到“山穷水尽”时,指出“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指导。例如,《过年啦》一课时在学生练习“堆雪人”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教师把此时学生的言谈举止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2.3.1 传递显性信息,直接肯定 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各种接力游戏比赛中,最后一名的这组学生情绪受结果影响很低落,此时教师并没有数落他们,而是说:“虽然你们这一组最后到达,但是你们也是成功者!因为你们已经在比赛中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尽力了,老师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这样简短的几句话,使这组的学生深受鼓舞,同时也增强了再次进行练习的愿望。
2.3.2 吸纳儿童文化,呵护童真童趣 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非常耐读耐看且不易读懂的书。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蹲下来、坐下来、弯下腰与学生对话,深入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教师不要将自己的一厢情愿打着“儿童化”的旗号,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要真正走到孩子中间去、走进孩子内心中,就善于吸纳儿童文化,呵护童真童趣,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艺术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不愿意做教材中安排的游戏内容,从而也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后来,笔者问学生你们究竟喜欢什么游戏,学生回答:“我喜欢打篮球、我喜欢乒乓球、我喜欢踩高跷……”学生的回答给了笔者深深地启示:“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呢?”新的《课程标准》不是提出,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吗?而且《标准》还提出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本次课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游戏或活动内容。具体操作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各组由组长负责组织,进行游戏或各种竞赛活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介绍该项目的规则等等。同时,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或对某些方法加以简单化,以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