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019-07-14 13:23
运动 2019年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体育运动

陈 临

(兰州市第三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长期以来,体育都是我国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进入新时期以来,体育教学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课程,其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而中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学生是被动式学习

当前,我国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依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讲解法与示范法进行教学。然而,无论是讲解法还是示范法,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对体育教师而言,这2种方法能够让体育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将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全班的学生,能够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但是,这2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理应紧紧围绕学生来开展一切教学工作。中学生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体育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开展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切身实际,其最终的教学质量势必不高。

1.2 成绩高、低层次学生存在厌学问题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都是大班化教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中层次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层次学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相比高层次学生与低层次学生,体育教师以中层次学生为对象开展教学能够照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这种教学容易造成高层次学生与低层次学生的心理失衡。其中,高层次学生会因为教师所教内容过于简单,不想学习;而低层次学生因为教师所教的内容过于困难,也不想学习。久而久之,高层次学生与低层次学生都会产生厌学心理。

1.3 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知仅限于“健身”

长久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然而,“健身”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功能,它能对参与者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师只强调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致使培养出学生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问题。中学阶段是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虽然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运动价值的偏差,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学生在课下不能主动参与锻炼,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即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育运动非常积极,但在课下从不参与体育运动。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而没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体育运动虽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学生若想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上述素质,必须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指导,体育教师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具体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各项素质,需要学生在课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是没有这种习惯的。

2 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2.1 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工作

中学生大多处在13~18岁,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喜欢新奇事物、爱刺激、爱挑战,喜欢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同时中学生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但是,由于缺少社会历练,很多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自制能力较弱,且心理素质较低。了解上述情况,能够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当通过课堂问答、问卷调查、一对一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在调查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及其家长,而是以“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2.2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在体育学习当中会有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然后以此为不同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策略,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层次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实施因材施教时要注意2类学生。一是层次较高的学生,即在体育运动方面有突出成绩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对于该类学生,体育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体育后备人才。二是层次较低的学生,即在体育运动方面成绩落后,心理负担较重的学生。对于该类学生,体育教师应当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2.3 “健身”“养心”“育德”三合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健身”是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最根本任务,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贯彻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为他们制订健全的运动计划;要加强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让学生掌握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应急方法。“养心”是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应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勇敢、坚强、自信、不服输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体育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育德”是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品德、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体育竞赛规则的讲解、体育明星成长事例、体育赛事案例等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品德以及为集体荣誉努力奋斗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健身”“养心”“育德”三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个体的长远发展。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学教育只是学生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待毕业后还要上大学学习,然后步入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体育教师应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一项需要终身参与的活动,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引入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或打乒乓球,或打篮球,或游泳。其次,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为何当前我国很多中学持续开展晨跑、课间操、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快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应当结合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向学生阐述体育运动对他们终身健康的重要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体育运动情况。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定期向体育教师反馈学生在校外的体育运动情况。校内教学,校外监督,形成合力,切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3 中学体育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操作

3.1 步骤1:调查学生实际情况

在第一堂体育课,组织学生进行50m跑、100m跑、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跳远等运动测试,详细记录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调查问卷与一对一访谈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运动需求。另外,与学校医务室、心理咨询师协同,了解学生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3.2 步骤2: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通过按照学生的运动能力来分层。体育教师将按学生的运动能力将他们划分为A、B、C等3个层次。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A(高)、B(中)、C(低)等3个层次的学生都设立接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以高一男生引体向上为例,1min 16个达标要求。对于A层次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设定17~20个的目标;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完成16个的基础上向17、18个努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设定12~15个的目标。

3.3 步骤3:创新教材、教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协同发展

体育教师应当编写融“健身”“养心”与“育智”体育教材,如《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与中学生德育》等。在课堂上,教师应以我国知名体育明星,如姚明、刘翔、郭晶晶、朱婷等人的成长经历与比赛经历为案例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心智。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师个人在教学中要做好标榜作用,注意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4 步骤4: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体育教师要针对学会生的运动能力为主要依据,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例如,针对弹跳力好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让他们多练习跳绳。之所以不选择跳高与跳远,跳绳更兼具健身性与趣味性,易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而针对耐力较好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让他们多练习健步走、慢跑运动。与跳绳一样,这2类运动在学会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是学生非常容易开展的运动等等。总之,体育教师应当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易开展且带趣味性的体育运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参加,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体育运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呆呆和朵朵(13)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