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咏
(郑州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而流传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激烈,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面临剧烈的挑战。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武术教学课程,但武术教学尚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是推动武术文化传承和发扬得有效手段。高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动作,更要深挖武术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科技及社会的快速进步导致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高校体育课程中设置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但武术教学却被逐渐的边缘化。武术作为我国的国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良的特性,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可以提升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近些年来武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国际大赛的比赛项目。在高校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载体。
武术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基本的武术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的文化内涵,通过武德的建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习武的本意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帮助弱小,从武字的本义上理解,武即止戈。历代武术大家在挑选弟子门人是首先注重的不是习武的天赋,而是为人的品德。通过武术内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承了传统文化。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强大的武功是我国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是延续中华民族传承的基本保障,而习武之人更加崇尚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习武之人往往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习武之人往往都具有成为侠者的理想,而大侠都具备兼济天下,可以为正义、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开展武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建立起学生正义、正直的人格,保证学生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武术教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其能将新世纪青年人的爱国情怀最大化,增加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才保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经历众多磨难却依然可以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武术教学内容来看,武术教学主要分为太极拳、剑术、刀术、长拳等传统武术内容,这些既符合初学者对武术学习的难度要求,也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武术动作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哲学的思想,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教师授课方式就显得枯燥和单一,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与学生最初对武术学习的期望略有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
目前高校武术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退役后的高水平运动员,这2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存在一定的短板,如体育专业毕业生组织能力较强但示范能力欠缺,高水平运动员示范能力强,但组织能力不足,且这2种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都会有所欠缺。目前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历水平还是比较乐观的,以硕士学位为主,高学历保证了教师在传授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传承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而且多作为体育学科下的选修课程,由于选择项很多且目前传统文化传承的丢失,学生选择武术的很少。即便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跆拳道和散打等外来的体育项目,使得武术教学越来越不被学生和学校重视。
现代大学生对武术的最初印象和喜好多是来源于武侠小说或者电影,对武术产生兴趣的根源也是武侠电影对武术的渲染,但实际武术的观赏性并没有电影表现得那么炫酷,甚至与跆拳道相比都略有不如。无论是电影还是各种文艺晚会得武术表演都是无限地放大武术的观赏性,而无法体现武术的技击价值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实际教学中的武术与学生预期中的武术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武术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坚持不懈的枯燥练习,学生很难通过短短时间的学习看到自己的进步,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武术在高校的开展主要以体育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学校、教师、学生对此给予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校对于武术教学唯一重视的点就是专业院校中的竞技体育,对武术比赛的重视,这也就形成了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中重竞技轻文化的现象。学生只重视武术的技术动作,但对武术精神文化内涵等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武术的历史故事、武术的趣味性去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传承武术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教学也随之进行深入的改革,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对高校引进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更加感兴趣。新兴的体育项目比如散打、跆拳道、泰拳等其形式与武术大同小异,但新兴项目的宣传力度要远胜体育,更容易被学生喜爱,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相比较而言,武术教学正在面临着新兴学科的剧烈冲击。
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载体,其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武术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术动作,而是要全方位的覆盖武术文化的传承,包括礼仪、历史、服饰等外在的文化形态的传承。武术教育应该深入地挖掘武术文化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缺少武德的武术教学就像没有气质的美女,徒有其表而缺乏内涵,不足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武术教学和训练中,缺乏活力的武术教学必将呈现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注定会被学生所抛弃,甚至会被社会遗忘。由于学校对重点学科的建设格外重视而忽略了武术教学内涵的挖掘,加之社会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模式,导致武术教学无法与时俱进,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停滞不前。
高校武术教学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也要符合武术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价值,通过武术学习培养学生特定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武术本身的特点寓教于乐,丰富课程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武术学习和锻炼的乐趣。
任何学科教学的成功都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引导和监督,武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学评价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既符合武术教学内容的考核,又能让学生通过考核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常规的期末、期中测试,也可以依据日常的教学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武术作品和学习武术的感受上传到网上,这样既可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又可以弘扬武术传统文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要避免枯燥、刻板,也不能仅靠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努力得不到预期的认可而对武术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是专业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或者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被返聘回校任教,总体来说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但教师对武术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尚有欠缺,在实际教学中对武术内涵的讲解不够充分。从现在高校教师招聘的要求来看,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足以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教师对武术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将武术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
现阶段武术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很少,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师生之间可以把自己对武术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对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内涵大有裨益。
虽然武术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临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要被社会各界重视。高校开展武术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尚品德的培养,还能促进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