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政绩式改革”

2019-07-13 09:37郑嘉璐
领导文萃 2019年14期
关键词:政绩晋升基层干部

郑嘉璐

随着GDP在干部考核中的重要性下降,许多官员将获得政绩的希望寄托在了政策创新上。推动一项改革,承担一项改革的试点任务成为官员展现个人执政能力,进而得以升迁的一条路径。

在晋升激励下,“政绩式改革”出现了。这种以制造“政绩”为目标的改革,偏离了“谋实事、求实效”的要求,“包装”的成分多,实质的内容少,几乎无法释放改革的红利,却耗费了大量行政资源,加重了基层负担。

近些年,改革试点、示范称号成为了许多地区的对外窗口和金字招牌。

不管是哪种模式,一项政策创新一旦被列为试点,往往意味着当地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前列。负责推动改革的官员会利用上级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试点打造成亮点,既可以为当地百姓带来好处,又能创造政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地方政府那么重视上级授予的改革试点、示范称号。

鼓励改革当然是对的,但效果怎么样呢?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选拔出最善于改革的官员:基层干部可以通过推进改革,展现个人的执政能力,从而在科层体系内得到升迁。但在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晋升通道是许多官员行为的指挥棒,既然推动改革、赢得政绩能加速提拔,有些干部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了改革而改革”,甚至把一些普通政策强行“包装”成改革,就为博取政绩。这种情况下,各地出现了许多“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

所谓“政绩式改革”很好理解,这类政策创新的目的是展现官员政绩,换得领导欣赏,所以不管改革的实质如何,都得加以精心“包装”,要“搞出名堂来”“闹出动静来”,还要尽量获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如果这项改革最终得以推广,更是再好不过了。

“包装”一项改革会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首先要挖空心思搜寻响亮的提法,接着整理材料,总结做法经验,还要请媒体宣传报道,形成影响力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和寻求认可,一旦拿到上级的批示或肯定,还要召开经验总结会来进一步造势,再请媒体宣传一轮。基层干部常常抱怨“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强度,但实际上,许多时间都花在了造材料等无谓的事务上,真正用于干实事的时间却大大减少。

结果是,那些敢于改革、具备真才实学的官员的确通过政策创新崭露头角,获得提拔;但那些滥竽充数、通过“包装”改革参与竞争的官员却没有被筛掉,甚至也得以晋升。而那些“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往往只是精心“包装”的空壳子,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加重了基层负担,劳民伤财。

在基层资源紧张、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今天,更要优化政策创新的评价机制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让“政绩式改革”少一点,让因地制宜、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多一點。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政绩晋升基层干部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