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550000)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孟子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孔子,其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国理念之精华所在,对后世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或探求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或分析其理论历史局限,或梳理其在当代民主建设中的借鉴意义,或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的异同。总之,目前国内对孟子思想的研究相对全面,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孟子的思想是否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政治过程和政治思想,归根结底作用的对象都是实际的人,人在一切政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孕育着特定的治国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正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形态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界通常把“夏”“商”“周”划分为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从对自然的崇拜再到重视人本身的转变。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纷争时期。各国的矛盾由春秋时期的蓄势待发,转变为兵戎相见,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年累年,绵延不断。根据现代的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无休止的战祸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倡导“仁政”“王道”等一系列爱民、保民的儒家思想主张。特别是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劝诫统治者们要施行王道,还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著名论断。”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孔子率先在《论语·阳货》中提及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们刚出生的时候,彼此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但因为后天的因素才导致了人性的千差万别。但孔子并未定义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构成了孟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民本思想产生的关键。
孟子的很多著作当中都论述了他关于人性的学说。归纳起来说,孟子的人性学说缘起于“四端之心”,并且他的很多论著都是围绕着“四端之心”展开的, 四端之心即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仁、义、礼、智。结合孟子“民贵君轻”等经典论述,不难看出“性善论”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学说的基础。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孟子“民本”思想理论,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重民”思想。商以夏亡为鉴,有“古我前后,罔惟民之承保”之记载。周人用兴亡阐述民本思想,周初的“敬德保民”的重要内容是“明德慎罚”。孟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一系列与重民有关的思想发展为“反对暴政”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激化。也正是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时期。“民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人民的作用得已体现。从早期的“重人”思想到孔子创建的“仁”的学说。基于这些重民思想发挥的作用,孟子顺应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了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和孔子的仁政主张,构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
孟子所处的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经历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侯国之间年年征战,彼此都试图通过战争来兼并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被俘获的敌方士兵甚至是百姓通常会被当做奴隶来处置。残酷的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孟子深受触动,孟子周游诸国试图劝说各国君王要施以“仁政”,施行“王道”反对“霸道”,体恤黎民百姓,终止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孟子认为百姓是国之根本,关乎国家存亡,在孟子看来,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重心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这应是为政者应谨记于心的道理,是能保证国家长远发展的治国之道。
常年的战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当时严苛的刑罚和徭役,更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孟子主张“泽粱无禁,罪人不孥”。君王不得滥杀无辜,要善待黎民,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让百姓有更多的空间去从事生产。君王要以先贤们为榜样,勤政尚贤,体恤爱民。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庶,远方的百姓也会慕名而来归顺于他。从孟子的法治理念,可见孟子的为政治国之道,及其民本思想的彰显。
丰富的物质基础关乎一个国家和政权的维系。春秋战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构成了当时社会的运作的基础,人民则是经济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为政者来说至关重要。孟子深知这一点,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理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劝诫君王要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反对兼并战争给百姓带来灾祸。减轻百姓税赋和徭役,给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可见孟子是把百姓的生存问题放在首位的,只有百姓富庶了,国力才会昌盛,社稷方能稳固。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试图用自己的民本思想改变社会现状,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时至今日,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展现。这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的共性。但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孟子民本思想是以“性善论”和“天命观”为其理论基础,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通过恒产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目标有所升华,人民具有更高的主体地位。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孟子“民贵君轻”理念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孟子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律法的清明,他不仅提倡的人们内心的修养,也倡导“明政刑”的法治思维。这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党一直都非常重视法治的建设,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着全国人民迈向了全新的未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人民群众的主要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仅仅是为了吃饱和穿暖,而是再公平、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的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发展。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的民生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孟子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一些解答。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包括通过经济上的惠民、富民各项政策,主张“制民之产”,同时提出了划井田、薄赋敛,什一税等诸多的措施,但其核心都是为百姓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其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社会的发展。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也具有深远的价值内涵。人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总之,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