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记忆工程” 文化生态保护设计原则研究

2019-07-13 09:0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50300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村落记忆生态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250300)

本论文研究是基于在山东省率先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实施意见的大背景下确立的。山东是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乡村记忆工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鲜明的区域特征,“乡村记忆工程”的文化生态保护设计是美丽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环保系统和大地植物生态修复在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同。

文化生态理论由美国人类文化学家J.斯图尔德1955年首次提出, 文化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功能整体,是文化在人与环境等要素的生存、传承、存在的各种状态,是文化与环境的耦合。

“乡村记忆工程”其文化生态特性也是体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功能整体中,其生态保护设计的定位是通过以乡村为载体,在实现生存、传承和存在过程中与文化记忆高度契合,并通过设计语言表现其审美形态。

笔者通过对山东鲁东南、鲁西南、鲁北、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为切入点,对13个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发现由于近年农村大部分壮劳力进城打工所带来乡村“空巢化”、“空心化”等问题,传统村落遭遇历史性的老化,最严重的是失去家园的归属感,有些古老的“乡村记忆”面临失忆的危险。乡村文化生态保护缺乏整体推进的战略举措和法规,历史文化遗存的生态保护没有与自然环境和物态保护同步等等。相当的地区对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态保护出现了严重问题,很多维系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红色记忆”、“古建筑记忆”和“民俗民艺记忆” 在传统村落的大拆大建、合村建区中渐行渐远,乡情乡愁、民俗民艺逐渐淡化,合村建区后的文化景观设计千村一面。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思考,系统梳理找出问题,并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文化生态保护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讲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然指的是园林,但其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乡村记忆工程”的文化生态保护设计首要的问题是以山东最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为基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保护和生态修复曾让村民无限留恋和自豪的青山、绿水、院落,找回家园的归属感,留住乡村乡愁的历史文化,重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山东的“乡村记忆工程”首批涉及300个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文化村落、街区、传统民居等,涉及地区范围广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同,文化遗存特性各异,在村落古建的修复、活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于体宜的生态设计保护方案。比如鲁东南地区的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这里是沂蒙红色乡村记忆工程保护遗址,1940年3月曾是著名九子峰战斗发生的地方,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孙祖天水栈《大众日报》印刷厂旧址、孙祖东高庄抗大一分校的旧址建筑进行恢复性文化生态保护设计方案,应重点突出其政治文化生态保护基础条件,用建筑屋架形制和的外观肌理唤醒红色革命记忆的情怀,在规划中要对其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文化生态基础、红色历史文化渊源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进行关联与互动,因地制宜的对每个建筑修复节点和形态进行设计规划。所以,每个乡村记忆工程的设计保护定位都不相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即是因地制宜原则。

二、原真性原则

文化生态保护应融入乡村建设的经济产业布局之中,保护好村内的原始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其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是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的。目前,据实地调研情况不容乐观,有些乡村文化记忆遗址虽没有大肆破坏,也有简单的维修和保护,但其修复设计方法令人担忧。设计师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要立足原有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自然原真性的设计修复和传承。一是保留遗址原本初始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定位分析,寻找挖掘当时的文化视觉元素,将其在生态保护设计中进行延展和留存;二是深入观察分析当地遗址的建筑肌理材质,提取历史延续下来当地独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依势依情进行保护设计,延承当地独特乡村村落的文化和建筑特色。三是要注意周边环境打造和整体村落的和谐,既体现村庄古老文化历史的基因,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又能保护好当初老村宅基地定位的状态,延续街巷的尺度空间,体现出整体村落景观区域原有的结构形态构造,还原其农村生活原生态的恬然和谐状态;四是把村庄的废弃地和闲置地进行再设计,寻找有特色、有记忆的路向,设计出既有传统记忆的映射,又有生态文化的景观小品。

三、绿色修复原则

1.首先考虑当地乡村记忆所给予生态保护设计的文化启示。传统文化、乡土知识是绿色修复的文化基础。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之所以绵绵不断的延承,文化生态环境之所以不断地修复完善和发展,正是乡土文化和传统知识滋养的结果。所以,一个好的绿色修复设计,应将文化记忆融入设计方案之中。

2.要尊重村落场所当下的自然特征。今天的村民在物质与文化场所需求上与历史上的需求有很大不同。目前的乡村记忆绿色修复工程绝不能为场所设计而设计,不能单纯模仿和复制传统的物质表现形式。要结合当下场所的自然特征过程,以自然因素的土地环境、生物植被、阳光风能为依据进行绿色保护设计,把村落自然特征融入设计方案中,将村落场所的绿色生态健康作为设计的根本。

3.要提倡当地自然物质的再生性循环使用。乡村环境和建筑遗址的绿色修复物质材料,应首先考虑当地本土建材和植物的使用,乡土物种生于斯长于斯,适宜于斯,在管理与维护成本上最低,另外全球都在关注的物种消失也已成为绿色生态设计的重要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研究其再生循环利用也是设计的伦理要求。

4.完善功能,修缮房屋、改造厨房和卫厕,安装沼气池,增加太阳能热水器,使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时俱进,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也是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根本要求。

四、整体性原则

“乡村记忆工程”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整体性原则体现在艺术与科学整体耦合的设计理念上。文化生态保护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并反映和体现着社会发展至一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它是融合着技术与美学的交叉体,是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的统一整体。从生态保护设计构思、结构工艺、构造材料到设备设施,都与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材料质量和设施配置等情况密切相关。在整个设计修复保护活动中,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比如:光的照度舒适与否,材质的环保性能和指数、人体工学的科学测算数据以及高科技的修复技术等等。所以说建筑景观文化生态保护设计不是纯欣赏的艺术,从设计方案的开始,就离不开艺术审美与科学技术的整体思维内容,是传承历史文脉基因的实用设计艺术,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统一整体。

五、可持续性原则

对于“乡村记忆工程”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原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要尊重生态设计的科学发展规律。找出传统村落与现实新农村建设规划、现代文化景观与未来美丽乡村规划之间良好的对接状态,力求修复好的历史遗址既能体现当下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审美,又能在未来岁月中具有适应性与延展性。

第二,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和谐发展。自然因素其地理、气候等特征具有极强的基因性和整体环境系统性,应因地制宜进行设计。而人工因素具有可变性,其科技性日新月异,在设计时应考虑二者的相辅相成。

第三,要维系村民与历史记忆的传承关系。深入挖掘文化习俗、历史文脉,认真研究乡村文化与村民的生存观念,在各种乡村记忆遗址修复设计中,体现一村一因,让具有乡愁的设计视觉元素融入其中并延绵流长。

第四,要充分利用乡村土地的自然资源。土地自然资源是孕育建筑景观设计的摇篮,利用和完善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是生态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可持续性原则,不管是修复的建筑遗迹还是新建的乡村文化建筑都应与其本地自然资源融合与互动。

猜你喜欢
村落记忆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