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9)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与国花牡丹并称“花中双绝”,观赏价值极高。古代芍药以扬州为盛地,扬州芍药因其风姿绰约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大放异彩、名扬天下,如今,芍药在扬州地区城市园林造景中大量应用,装点美化环境,是独具特色的园林植物资源。
芍药世称“花相”,因其兼具姿、色、香、韵之美,暮春盛开之时,深受人们推崇和喜爱,具有较高的景观美学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杨万里称道“最是倚栏娇分外”。芍药花朵丰腴,花径达8-16cm,经过选育栽培,花瓣繁复层叠,由单瓣到半重瓣、重瓣,花型奇特多变,包含了从单瓣型到台阁型等所有牡丹花型。芍药花色丰富,包含了白、绿、粉、黄、红、蓝、紫、黑、复色等九大色系,在一般园林栽植中以红、紫、白色居多,艳而不俗,以黄、墨色为贵,光彩夺目。芍药花有的浓香馥郁,韩愈赞为“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张嵘认为“凄凄寒雨送余春,繁艳浓香慰病身”,香而不腻;有的清香幽远,张泌发出“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的感慨,香满四邻。此外,芍药除花外,芽、蕾、果、叶形、株形均可观,颜色和形状变化丰富,整个观赏期从3月延续到10月。
芍药作为观赏栽培在中国已有近4000年历史,分布广泛,百姓自古将其作为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种植。
扬州的芍药栽培初见隋唐,在宋代迅速发展,享负盛名,达到鼎盛时期,有“扬州芍药天下之冠”(苏东坡《东坡志林》)之誉,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芍药栽培中心,刘攽《勺药谱》道“天下名花,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为相侔埒”,扬州芍药成为与洛阳牡丹齐名的名花。记载芍药的三本传世的专谱中,均由宋人描绘扬州芍药而著,留下了高度评价,可见在中国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至元代、明代,芍药的栽培中心由扬州转出到北京,“扬州芍药称第一,终不及上京也”,虽有栽培,但规模及发展速度远不及北京,地位荡然无存。
然而又复盛于清代,由于扬州经济繁荣,富甲天下,广筑园林,宅园庭园前后广栽芍药,扬人爱花,今市区琼花路东羊巷附近的芍药巷则因清时家家户户种植芍药得名,乾隆年间《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扬州北郊自茱萸湾至大明寺,瘦西湖“白塔晴云”及筱园一带,成为栽植芍药的盛地。
清代扬州芍药衰于末期,民国时社会动荡,芍药发展受到破坏一落千丈,到新中国成立之时,种植分布已寥寥无几,仅五户花农保留二亩余,不足千余丛,历史名品、佳品不复存在。建国以后逐渐复苏,特别是2005年1月,将芍药定为扬州市市花后,如沐春风,大量从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引种和繁殖,广泛栽植,目前数量已达数百种。
芍药的文化内涵丰富,古代诗词歌赋中对芍药的吟咏描述不胜枚举。古人对芍药有着特殊的情感,把它作为品德与情意的寄托者。
关于芍药的文学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它是古代男女交往时互赠之物,传达着恋人间的爱意和依依不舍之情,以及盼君归来的思念之意。朱熹在《诗经集传》中亦持此说,芍药成了别离的象征、多情的信物。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曰:“芍药,离草也;言将离别赠此草也”,因此芍药有别名“将离”“离草”,“红芍药花虽共醉,绿靡芜影又分将”(姚合《欲别》),人们看到或想起芍药,离别的意向挥之不去。
芍药花期在春夏交集,紧随牡丹开放,有“殿春”之称,苏轼有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苏州名园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因庭院石台中栽种芍药得名。芍药花开,春之将尽,有名“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之怀,让人产生落寞的伤春之情,怀念美好的春光。元棋亦感慨“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己度春”,虽然芍药殿住了春风,但随着凋残意味着春天已无可挽留,文人感慨青春芳华的逝去,令人神伤。
关于芍药最早的栽培记录都与宫殿有密切关系,为芍药披上了一层富贵的色彩。与牡丹的雍容富贵相比,芍药更平易近人,人们把芍药作为美好祥瑞的象征。北宋年间扬州芍药“四相簪花”的故事,因‘金带围’形似宰相的金色腰带,被认为是使四人皆成为宰相的“花瑞”,于是芍药有着富贵的意蕴。
随着扬州芍药文化的振兴,在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上芍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山石、建筑、水体等造景元素结合更紧密,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优良园艺品种繁多、观赏价值各异使得芍药成为植物专类园极好的材料,是芍药在园林中最主要的应用形式。常结合牡丹配植,因为牡丹、芍药花期相连,可极大延长观赏期。芍药园不仅可以供游客集中欣赏芍药的姿、色、香、韵,还具有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的作用。目前,扬州主要的专类园有仪征枣林湾扬州芍药园(2500亩)、茱萸湾风景区内的芍药园(60亩)、江都国花园(500亩)等,以大面积群植的方式配植芍药品种百余种,采用自然式造景的方式,结合地形变化,与山石、水体、建筑雕塑及树木及其他草花的配置,营造四季有景的效果。
扬州夏季高温多雨,而芍药肉质根、忌积水,园林中常筑花台种植,一般高0.5-1.0m,有利于排水,又抬高了植株开花时的高度,便于欣赏芍药。这样的形式在古典园林常被采用,造园者利用石材或砖砌筑花台,或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如瘦西湖风景区“玲珑花界”景点,结合长廊与其他花木,采用湖石砌成层层叠叠、起伏有致的自然式芍药花台,丰富了竖向景观效果,营造优美环境。
在公园、庭园园路两侧、水岸边、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或分车带上等,可将芍药作为主要种植材料布置成花带,以绿篱、矮墙、建筑物等做背景,构成暮春观赏的主要景观。例如个园,进入南门“春山”后的小路上遍植芍药,因春末夏初盛开时姹紫嫣红,故名“红药阶”,使人在数步之间步入初夏,体现了造园者在景随步移上的巧妙设计。
芍药的丛植、群植形式在园林中比较灵活,少见孤植,丛植的芍药可以形成花团锦簇之感。宋代禅智寺前有芍药圃。瘦西湖景区“观芍亭”往北至“洛春堂”,附近缓坡上群植了大面积的牡丹和芍药,花开时,在草坪、山石的陪衬下更可突显芍药的盎然生意。“四相簪花”景点也在此区域内,芍药丛植于石块间,拾级而上,围簇顶部的簪花亭,亭旁有“四相簪花宴”青铜雕塑,辅助配植了黑松、鸡爪槭、石榴等,除了享受春天的富贵端庄,又可以感受其他季节的清幽典雅。何园中的芍药更是闻名,栽培品种有乌龙探春等数十个,而牡丹为何园的主题花卉,春夏之交观芍药、赏牡丹,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游园观景盛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木轻草,虽然栽培芍药的历史悠久,但芍药的发展大都依附于同属的牡丹,但芍药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有一定的栽培基础,花型、花色与牡丹相似,在园林绿化中理应得到重视与推广。芍药作为扬州历史上的名花,近年来虽大力推广振兴芍药在园林中的应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扬州芍药节”等活动,但与当年“扬州芍药甲天下”的盛名难以相符。
第一,扬州园林中应用的优良品种的芍药在历史进程中流失严重,虽近年来引进一些,但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芍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解决芍药南移的难题,如扬州大学陶俊教授的研究团队选育出的‘金科状元’,再现了失传千年的芍药名品‘金带围’。同时应增加对花色的重视,培育出观赏性高的优秀品种。
第二,芍药的移栽时间受季节限制、花期短而集中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不能适应现代化园林造景的要求,同时春节等重要节日难觅芍药的踪影,与扬州市花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周年供花。同时芍药在作为主体景观时,应注意通过与其他花木、山石的组合,实现整体的季相景观效果,加强意境的营造。
此外,芍药虽然在扬州园林造景中有应用,但应用地点局限,不能被人们所知和观赏,应深入挖掘、普及弘扬扬州芍药文化和历史地位,增加专类园的设置,丰富其他造景形式,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使栽植芍药成为家庭装饰、办公室、公共绿地的新时尚,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欣赏芍药,充分发挥其美化生活环境的功能。通过雕塑、壁画、景石、铺装等园林要素突显芍药的景观文化,将芍药文化融于景题、景名,借助展览、科普宣传,呼唤传统文化,展现扬州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