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450002)
对于色彩写生而言,任何方法、步骤都是为达到最终目的(美好色彩画面)的手段而已,只要能把色彩关系、效果表现得生动、准确而自然,什么方法和步骤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在方法步骤上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可套用。形成画法与步骤上的不同,常常出自如下原因:①因描绘对象和表现手法不同而相异;②因作画人的主观感受和追求不同而相异;③因人的作画习惯和经验不同而相异。
必须事先强调一下水粉静物写生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从感觉入手——到关键性的把握与理论分析——再回到高层次的感觉;要把整体联系和整体比较的方法贯穿于色彩表现的全过程之中。
色彩写生时切记不要急于动手,不要无感而发,而应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敏锐的眼睛对写生对象进行观察、了解与发现,观察是认识对象、发现色彩关系的开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由阶段。如:
1.整体性的色彩关系。即由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还包括大的色块分布和对比度。诸如光源色是什么?物体固有色有什么样的变化?环境色影响关系如何?
2.具体表现上的构想。即落实到画面上如何表现,诸如色彩形态的位置、大小、对比关系如何处理?主体部分如何深入刻画与重点表现?陪衬部分如何提炼与概括表现?何处实而干画?何处虚而湿画?
总之,在下笔之前,必须做到全面、充分理解,心中有数之后再开始起稿。
一般可用铅笔或淡的单色水粉色起稿构图并概括性画出素描关系。从整体出发,定出位置,画出大的比例结构与体面及明暗关系,构图要有主次。起稿要力求准确但不必画的太细,为下一步铺大的色彩关系打基础。
这种起稿构图,也是写生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如果起稿构图时缺乏美感,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的深入和最终的色彩效果。
铺色彩的大调子,即在大面积的铺色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解决整体的大色彩关系上,运用色彩三要素来进行画面与写生对象的反复比较,概括地、平衡地表现对象色彩,以此避免局部地观察色彩与表现色彩。同时应根据画者的第一印象及对色彩关系的分析理解,从画面整体的大的色块比较着眼,把大色块及关键色块迅速地表现出来。这个阶段不宜作局部的描绘。铺色彩大调子就是定大调子和大的色彩关系(调子上如红调、绿调;亮调、暗调;纯调、灰调;大关系上如背景色与台布色、实物与背景台布色、实物与实物色等)。如果大的色调定得不准或大的色块之间关系把握得不到位,就应当随时调整。
在铺大色调时,颜色宜薄不宜厚——薄色便于下一步的色彩覆盖加工和色彩的丰富表现;颜色宜湿不宜干——湿色易于衔接,易于画远处、背景及暗部;用笔宜大不宜小——大笔铺色来的快,易抓整体效果,小笔铺色慢而易碎;涂色宜富于变化而切忌平涂——大块面涂色变化,色彩既可得到生动而有变化的效果,又能克服平涂带来的色彩死板、无变化、不客观之感。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色彩深入表现打下基础,才能容易把握住大的色彩关系及色彩效果。
至于铺大调子上色时从何处落笔画起,必须视具体写生对象而定。作为初学者,采用油画那种从暗部、深色地方画起,逐渐推向中间色和亮部的方法还是较好的。因为这样既容易掌握住大的明暗关系和静物轮廓位置,也能够克服画面粉气。当熟练地掌握了从暗部画起之后,就可灵活多变地视情况而定从何处画起。其一,从远景(背景)画起,层层推至近景;其二,可从主体物画起,再画到陪衬物与背景;其三,可从光色变化快的地方画起,再从容地画完变化较慢的地方;其四,可从中间色画起,再加深提亮,这样可一开始就注意到各物体固有色之间的基本色彩差异。然后再注意表现暗面、色彩变化;其五,可从感受最生动的地方画起;其六,可以从色彩关系比较明确地方画起;其七,可以从亮面画起......总之,必须视具体对象而定不同着色点、不同顺序与不同方法,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画各种不同对象。
水粉静物中的上色,一般需要2~3遍才能完成,对于经验丰富者也可以一遍画完。一般来说,第一遍从整体着眼先抓住大的色彩关系,把颜色铺上去;第二遍是进行局部的深入刻画;而第三遍往往是收拾整理色彩。
当大调子铺完后,要对画面作一次全面性分析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如果说铺大调子时多从感觉出发,着重大体关系的话,那么深入刻画时便应多作理性细致的分析和具体解决局部色彩关系。如:形体结构表现如何?不同质地、不同空间中色彩表现如何?局部色彩关系和微妙色彩变化表现适当否?也就是要深入画出物体三大面五调子中的色彩层次变化,使主体物像的形体结构、质感、空间得到深入表现。
在部分深入刻画时,尽管都是从局部入手,但一定要时常与整体关系作相互联系、比较——脑子里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要求局部色必须在整体统帅之下,达到“局部入手、整体着眼”,最忌不顾全局地孤军深入。在此阶段:
用笔上——可依据形体的块面结构来画,一笔笔摆上去。以有形有色摆笔、衔接自然为佳,笔法切忌在形体上千篇一律。要有轻重缓急、单纯简洁、流畅洒脱、坚硬挺拔等变化,用笔要注意亮部变化和暗部概括。
用水上——宜少不宜多,可以干画法为主。即深入时用色可干一些,亮部可画得稍厚一些。
用色上——宜厚不宜薄,可采用逐渐加厚的方法,多用干接和覆盖方法。步骤上可以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完成,但要有整体观念。背光处宜薄不宜厚,受光可适当厚一些,最明亮和高光用色可更厚一些。主体物与前景应画得色彩丰富,用色用笔肯定,对比强烈,形体明确。
色彩调子处理上——静物中次明部调子掌握上比较困难些,因为这一部分色调复杂,调色、用色时应注意它的色性、冷暖,不宜太单纯。常常会将这部分画得过分鲜艳或过分灰暗。
深入刻画,并不等于把物像到处重新细画一遍,有些原来色彩已画到位了,就应保留下来。
在画面色彩基本完成时,就可以进行最后的调整工作。这是由于在深入刻画时难免会出现某些细部画得过头了,使画面繁琐、“花”、“跳”,或者色彩之间联系不够,或有个别色彩有碍于色调的统一、协调,或者色彩不响亮、不自然,这些失误及不足之处,可在最后阶段加以调整。
从另一方面而言,调整的重点是使整体关系更趋协调,色彩效果更好。有时是为了使主体物体鲜明而突出,而减弱次要的陪衬物的色彩或塑造。或为了加强空间感而使近、中、远分层次加以统调并拉开层次间的距离,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减弱。调整阶段要把画放远看,要多看多想,多从感性加以检查。下笔要慎重,动词不必多而画必有效。还要注意新旧色层的衔接。总之,要注意提炼取舍,不能平均对待。
亮部白色应用:在色彩画中,除了水粉画种之外,白色在其他画种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色成分的多与少,不但是决定色彩明度、纯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其冷暖性质的要素。白色往往是保持色彩明度的决定性因素。故该调白色的地方要调够,如画面最亮部分——高光,或受光部、浅亮固有色系,都离不开调入适量的白色。但是,对我们来说,亮部也并非处处加白,有的亮部色彩纯度较高,如果用白来提高其色的明度及鲜明度,就会使其缺乏鲜明色度而显“粉气”,又降低了纯度。所以,不一定要调入白色,而是调一些其他亮色。在表现白色的器物、白的衬布、白墙、白云等时,使用白色调混,但不是绝对纯白色的涂抹,而应该是用在色彩关系中的带有色相、纯度感的浅亮色彩。
暗部白色应用:为了保持画面应有的份量感以及黑白灰层次关系,使暗部色彩保持足够深度,对一般景物中暗部色彩——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部分,在调入白色时要极为慎重,份量稍多就会导致深度不足,使画面出现“粉气”、“灰暗”。而在暗部却不是这样,暗部色彩的复杂性质,为色彩画家提出了更好的表现暗部的要求。要使暗部色彩由单调转为复杂,由沉闷转为活跃,不能一概排除白色调入,但调入是适度。
关于使用黑色,在历史上印象派曾经一度把黑色从他们的调色板上逐出,因为他们认为黑色是色彩的敌人。马奈就把黑色从他的调色板上除掉了,莫奈、德加、西斯莱和塞尚也是如此。但他们是有见识地使用黑色,把它作为专属色,是一种固有色而不是光源色。他们不把黑色作为一种“色彩”去弄暗阴影,因为在这方面,已有前面的莫奈、马奈、德加和其他画家的经验。他们都非常了解这一点:自然中不存在黑色。为此,当我们在表现黑色物体时,要能找出黑色的冷暖色相变化;在调混使用黑色时,也要注意它的色相倾向,而不能只用黑调出色彩的暗部而忽略了色相及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