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伦勃朗创造了与他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的绘画风格,把写实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中总带有浓浓的厚度感与悲剧性。从伦勃朗绘画技法上来看,他善于运用光;从画题材上来看,他扎根百姓,在平凡中发现美;从绘画传达的情感来看,他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揭示出真实性的美。作品是表达画家情感的媒介,想要了解其绘画风格,首先要从作品入手。
构图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渲染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在《夜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纵深感,这正是作者的布局产生的效果。首先从人物来看,三条直线清晰的划分出近,中、远三个层次;其次人物摆放的位置产生的遮挡关系,人物大小比例遵循的透视原则,这些都增强空间感。
在《夜巡》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稳定与灵活两个矛盾,这是作者运用分割产生的结果。首先从画面的稳定性来看,画面中水平线与垂直线相交的位置落在画面的主要人物身上;二是中景与远景均衡的摆放数量相对的队员。三是,人物所持武器均衡的指向两边;从画面的灵活性来看,一是中景人物向两边斜向延伸打破前景以及远景横向伸展的势态。其二画面中人物高低错落有致,墙体上凌乱陈列的武器彰显出韵律感与节奏感。
色彩分为有色系与无色系两个部分,其中无色系分为黑白灰,这是一幅作品的基础。
在《夜巡》中,作者将主光源打在画面中心,使画面以主要人物为参考点,分为白色,黑色与灰色色块三部分。在色块单元中,还存在着明度的微妙差别。主要人物服饰为黑色色快,身边副将与女孩为白色色快,以白衬黑使主要人物向前突出;副将与女孩为白色色快,二人周边为灰色色块,以灰托白人物向前突出;远景中的人物为灰色色块,墙体为重灰色色块,以灰衬灰拉出次要人物增加层次与变化。
在《夜巡》中笼罩隆重与奢华,这与作者选取的色彩有重要关系。首先画面呈现的基本色调暖色系使得画面有气势;其次除副将及女孩外,其余人物为黑色等重色系从而增添厚重感;副将及小女孩为金色,女孩旁边的人物衣着与队长缎带为红色,武器为冷色,从而给画面增添了通透感。
对光线的运用是巴洛克时期的产物,是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画面的一种绘画手法。人们对光线的把握各有特色,而伦勃朗对光的处理主要注重空气感,薄雾感,因此它的画面呈现出通透和谐的效果。
在《夜巡》中作者将光准确的打在队长与副官身上其余队员隐匿在阴影之中,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主体人物向前跳跃;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下,洒落在金发女孩身上的光削弱了强烈的对比,增添了层次,从而使得画面即和谐生动又庄严肃穆。
伦勃朗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单归纳,而是注重画面整体效果,让空气充满画面。
在《夜巡》中人物都不是单纯的线描勾勒,而是依靠光线与阴影挤压形成一定面积区域。无论是从人物,还是武器来看,我们都不能看到明确的线条,这样的处理手法使画面充满空气感,使画面处于一个完整的空间中,利于渲染画面氛围。
在《夜巡》中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是当时的民兵巡逻队,这幅画是民兵队每人出资100荷兰盾请伦勃朗画的一幅集体肖像。民兵队都想将作为独立人物充分的展示出自己的精神面貌,但伦勃朗将人物按照舞台剧的形式进行选择性绘画。
在《夜巡》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是队长班宁•柯克上尉,黑色队长服以及红色功勋绶带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投在副官身上的投影恰好落在作为城市的象征狮纹图案上,更是隐喻的象征着大权在握。最吸引人的是队长的面部表情,队长在精明,雄心勃勃的状态下透露着愚笨感,这是伦勃朗遵照事实依据,展现人物真实感。
在《夜巡》中副官与小女孩也是重点刻画。副官凡雷身着金色服装,其服装上复杂的装饰纹样,手中武器精致华丽,锐利的双眼,充满商人的气息;金发女孩,与画面严肃氛围成鲜明的对比,缓和了画面的紧张气氛,女孩身上倒挂这一只鸡,这是民兵队的象征和标志。
作者将人物进行分类刻画,给予与人物情感相贴切的描绘,追求真实感。
《夜巡》选取的是“民兵队”紧急集合即将出征的画面,旨意在宣扬市民高昂的精神面貌,荷兰先进武器以及强盛作战能力。队员们手中所持的武器,是当时荷兰领先世界的武器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女孩则象征光明与希望反对战争的残酷向往和平。
《夜巡》在最初创作时便昭示着伦勃朗的野心,首先在画作篇幅上比较大,其次在绘画人物表现上打破传统集体肖像画法。
伦勃朗如此大胆的创新是源于他在《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的首次创新赢得了社会的赞赏;二是伦勃朗本人在画肖像画的立意在揭示出真实性的美;三是伦勃朗在生活之中就极具创造性,与妻子奇装异服,作为绘画题材。这些使伦勃朗突破大众化的审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在大批画家追逐巴洛克艺术的脚步时,伦勃朗不依附世俗的审美,注重艺术真实性的美。
经历过《夜巡》一事后作者生活困顿,再加之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对伦勃朗来说更是磨练意志的时刻,他毅然投奔到艺术的怀抱中,在寂寞、贫穷之下追寻艺术的真谛。在此后他的作品题材更多的是平民家庭中纯洁朴实的情景,在《浪子回头》中画家将主要人物的脸部隐藏于暗部,悲欢、激动、忏悔通过偎伏在年迈老父亲的一双老手下表达的淋漓尽致;《雅各为约瑟的孩子祝福》中一家子沉浸在柔和的微光中,温暖和睦的氛围流露出画面,铜版画《三棵树》视野辽阔、充满着勃勃生机,激昂的生命力奔腾不息。
在这样的时代,伦勃朗不苟同世俗,而是将人生阅历与艺术结合,观察着社会的种种矛盾,以画作给颠簸的众生以抚慰。
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对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力量。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被联系到一起。在十五世纪荷兰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在17世纪控制东西方海上贸易,从事海上殖民掠夺,这一直接利益就是贸易高度发达,国内的资本家使用大量资金支持艺术的建设,富人们最热衷于肖像画,因此国内涌现出大批的肖像画画家;人们热衷于表现财富,由此奢靡,富丽堂皇的色彩充满整个荷兰。
十六世纪在欧洲大陆兴起宗教改革运动。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追求自我解放,追寻世俗人生乐趣,厌恶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的一种继承。因此绘画风格也是巴洛克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体现现世乐趣。
十七世纪荷兰宗教教皇的统治与国王统治这两股势力抗衡,造成社会内部局面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艺术随之诞生。这两股势力利用绘画来进行抗争,因此巴洛克艺术既具有宗教宏伟庄严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财富奢靡的色彩。这种浮夸,奢华的艺术形式大大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
人们将视角转向现实生活中来,画家们选取生活中日常物品、生活情节、等作为绘画题材。最受欢迎的就是肖像画,人们热衷于用肖像画显示功绩、财富等。
艺术史的发展植根于文化史,脱离文化史的发展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史与风格史紧密相关,风格史即是文化史中特殊的旗帜,又是艺术史中伟人区别于伟人的独特符号标记。
伦勃朗作为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风格带有巴洛克注重画面的恢宏大气与整体统一的格调同时,兼顾个体的情感表达以及对艺术的理解。画面中浓厚的真实感与悲剧性,是由于画家坚守对艺术独创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