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影响一定的场所发展,从最直观的意义上来说,事件与场所表现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与景观所包含的,正是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建筑与景观作为空间与结构背后的真实存在,是事件组成我们生活的全部。也正因为建筑和景观包含了事件,让事件成为了人与建筑的媒介。而建筑以及景观又是人工的场所。因此,事件也成为了人与场所的媒介,而场所精神更多的可以理解为场所中的事件对于人的精神折射。而人、事件、场所以及场所精神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
纪念性景观场所的重点更多的是遗址部分,是突出的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和人群参观的重点所在。而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题高潮正是体现在万人坑遗址以及新馆建立的冥思厅上。真实裸露在外的白骨更给可以给参观着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以及冲击心灵深处的伤与殇,而室外“不灭之火”的悼念广场给人悼念去世亡灵的空间,抚平内心在万人坑遗址所感受的伤痛。进入冥思厅,在黑暗的建筑内部,除了在风中摇曳的烛火带来丝丝光明,整个人都仿佛置身在浩瀚宇宙,静思战后的劫后余生,痛定思痛。走出冥思厅人的视线会突然就豁然开朗,正前方就会看见和平公园,长长的水池将人们视线又带到远方的和平女神像,水池里倒映着黑色的大理石板以及公园内的场景。
空间序列上将新建纪念馆置于原有建筑东侧,纪念公园和研究部分置于原有建筑西侧,流线设计上将原有建筑与新建部分整体串联起来,使原有建筑成为参观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场地看作是一个乐章,并且将大屠杀纪念馆分为四个场域,将入口的纪念广场作为整个场地的序曲,也就是乐章的开篇,接着史料陈列室和万人坑遗址分别进入了场地铺垫和高潮,这也是整个场地的给人情感精神冲击的直观所在,乃至最终的尾声和平公园。新馆建筑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合,整体设计形如一叶“和平之舟”,在建筑理念上更加注重人们对战争、生命、人性、文明的思考,对和平的珍爱。
因为纪念馆的新建区域是一个狭窄的船舶类型,设计师赋予它弯刀的概念,这不仅象征着日本在二战时期所使用的武器,同时它也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新纪念馆的整体建筑外观从外面指向天空形成尖锐的角度,在外面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挑战,而当人在里面行走的时候,越往建筑内部走,它的场所空间就越来越窄,给人以压迫感。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的外壁有一道类似闪电的明显裂缝,它不但象征着日军侵华战争对城市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与灾难,也是日本侵略者军刀的折断,侵略战争的失败。新纪念馆的窗户正是利用了这类似闪电的折痕,不仅是考虑到建筑场所内部的独特的照明需求,也呼应了整体建筑的主题。
相比于建筑的“痕”迹表达。景观中雕塑的元素则采用更加撞击击人的心灵的具象写实手法。入口广场进去的第一部分也是整个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11米高的母亲婴雕塑,主题是“家庭破碎与死亡”,底座上刻着:“被谋杀的儿子将永远活不下去;被埋葬的丈夫将永远不会活着;悲伤留给被魔鬼强奸妻子……”。雕像采用的是青铜材质,但是却可以清晰可以辨认出人物神态、衣服的破损以及身体的伤痕。设计师不仅单方面考虑了横向设计的起伏高差,在竖向设计更是注重高差的变化。入口的母亲婴雕塑,更是采用了欲抑制先扬,一进入场所内就给人营造压抑与殇痛感,由此进入场所内部之后整体的建筑或者雕塑的高度又开始下降,一直降到最低点的“万人坑遗址”,之后又以和平女神雕像作为整个场地的最高点。
建筑与景观中的雕塑元素中的“痕”迹大多是设计师的一些主观臆想或者自己的情感表达,而大屠杀纪念馆中“历史证人的脚印”则是以第一受害人的身份进行阐述,这是历史的“痕”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历史的脚印”铜板路作为一种纪念性的公共艺术,是历史的见证,与场馆空间以及参观对象息息相关。脚印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是人类身份的剥离和移植,具有相似特征的符号包括“指纹”,它的表现需要一个可印拓的对象,不同的材料,形式和载体。对于脚印,大多数人往往停留在一个双脚健全的正常人脚印上,然而那对于笼罩在屠城的南京人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幻想。“历史的脚印”中最震慑人心的是单个脚印的吴秀兰和失去三个脚趾的文彬,直接表现出因战争带给人民无尽的伤害以及日军对那些手无寸铁百姓的残忍。此外,这一公共艺术品呈“L”型,并且整体造型设计根据广场展览布置。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利用人的五官,带给参观者多重感受。在纪念馆的史料陈列馆中有许多纪录片,里面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一个城市的发展永远不会顺风顺水,安逸只会麻痹人的神经,逆风翻盘,向阳而生。也因南京大屠杀这段南京人无法遗忘的历史,更加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量以及爱国情怀。现在的安居乐业,都是前辈们浴血奋战所换来的。我们对纪念性景观的态度也折射了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纪念性景观是城市景观一部分,我们需要尊重,正如尊重历史一样。
纪念性景观场所中,雕塑、景观、建筑,所有都指向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场所会通过许多细节的展示更是阐释了事件的方方面面。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参观者内心的情绪是悲痛、是愤懑、是满腔中华儿女的爱国情。不同的人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是以“悼”为主题,进而衍生各种“悲”与“殇”。大多数都有愤怒激发起了爱国之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场所精神文化折射更多是以“悲”或者“怒”为主题。历史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事实,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曾是南京人首分离的地方,建立纪念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永远记住这惨痛的教训。
纪念性景观,是任何城市都包含的一种人文景观,它纪念的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并且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用景观的手法、布局以及意境重现了过去这个城市所发生的人与事,纪念性景观不再是简单的沉溺过去,它更多是将一种场所的精神融入到景观的体验中,使参观者在这纪念性的场所中,通过建筑、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等场所内部元素,从而折射出场所内所发生的事件,给人带来场所内部所包含的场所精神。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体是“悼”为主题,悼念亡灵,悼念历史,参观者行走在馆中,会更加深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体会生死悲哀,感受到“殇”与“痛”,怀念现在和平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