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D人偶中的情感化设计体现

2019-07-13 09:02通讯作者浙江理工大学310016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愉悦感情感化人偶

(通讯作者) (浙江理工大学 310016)

一、BJD人偶与情感化设计的关系

1.BJD人偶的心理需求溯源

人类对于人偶的情感化需求远高于生理需求。人偶作为一种以人的形象为蓝本制作的产品,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惊人的早,可以说人类对制作与自己形象相仿的物品的习惯由来已久。产品的出现来源于需求,人偶作为非生活必需品,与火器、工具、武器等维持基本生存的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人偶对儿童和成人提供的情感功能有区别也有交集:玩偶对儿童主要提供的情感功能,是婴儿对母亲依恋的生存依赖。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再尽职的母亲也难免有缺席的时候,而婴儿期的焦虑是一直伴随婴儿,此时的婴儿需要转移一些注意力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时,人偶作为一种过渡性客体,弥补了婴儿客体缺失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对成人来说,人偶提供了更多的积极情绪来弥补更复杂的客体确实带来的痛苦,成人对人偶的情感需求不再局限于母亲的替代,进一步扩大到朋友,恋人,子女关系的需求,人偶成为成人实现自身所不能完成的梦想与寄托感情的客体。

因此,情感化设计对BJD这一具有特殊形态的产品是极其重要的。

2.以BJD为核心的娃圈现象

“娃娘”群体多为广泛接受并喜爱二次元文化、具有一定独立经济水平、并以人偶做为媒介进行聚会交流,对盗版的坚决抵制态度以及对DIY手作制品的较高兴趣都是娃娘群体的普遍特征。

娃娘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是将BJD作为子女来“养”的。将其称呼为“闺女”或“儿子”在圈子中是一个太常见的现象。甚至娃娘彼此间的称呼也与实际人际圈中一样,称呼其为“xx妈”。这类娃娘对引人怜爱的BJD形象教无抵抗能力,对可爱的事物多有偏爱,多将BJD作为其母爱天性发挥作用的对象。

3.情感化设计趋势下的人偶设计

情感设计是设计心理学近年来受关注的理论之一,涵盖设计和心理学。 情感设计侧重于人们的情感体验,重点收集人们如何使用产品,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数据。

某位知名设计师提出产品体验的三层模式:首要的是功能性,然后是可用性,最后愉悦感。在愉悦感中,他认为产品可以提供四种愉悦感:

1.物理愉悦感——与感观和身体相关的生理愉悦;

2.社会愉悦感——源于人际关系,包括与家庭、朋友、群体与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愉悦

3.心理愉悦感——与产品相关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意念愉悦感——与价值观相联系,包含诸如社会意识以及与艺术鉴赏。

娃娘对人偶所投入的情感与其它玩具类型有所不同,人偶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也寄托着人们的梦想与幻想。人偶本身虽然没有生命,但人们赋予它生命。因此在进行BJD人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要在人形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必须深深处地地考虑受众的审美取向以及情感诉求。

二、BJD人偶的形象分类

壮叔,叔,少年,10女,六分,八分,这些特殊的代名词使得圈外人一头雾水,其实这都是娃娘对不同尺寸的娃娃进行的指代称呼。BJD的尺寸标准是日本公司VLOKS对BJD人形进行垄断生产的情况下制定的人偶尺寸体系,也使得后继的BJD公司效仿模仿,成为行业的产品尺寸标准。从身高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大叔大女、三分、四分、六分、八分、等等。娃娘对娃娃型号尺寸和形象的选择显然有自己的偏爱,许多人同时养许多尺寸,也有许多人只对一种尺寸或形象感兴趣,这使得本来就不大的娃圈更演变出更小的圈子,比如以品牌、尺寸、甚至妆师来进行集群交流。

三、BJD人偶形象分类下的情感化设计

人偶作为过渡性客体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心理上的慰藉,例如缓解压力,提供审美移情和情感投射的对象,满足收集癖和怀旧、补偿心理,满足各种不同情结的取向,下面列举制作人偶可以参考的一些设计方法

1.BJD作为一种非实用类产品需要特别注意的设计方法

BJD作为一种“奢侈品”,除了体现用户审美与喜好,也代表了一定自我价值的展现,国产娃社与外国娃社之间产品价格的差异也使得娃娘之间形成了一些更小的更细的集群,因此也产生出了追捧贵的人偶,踩低廉价人偶价值的现象。因此材质作为一种与价格对应的考量,也会改变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2.在审美多样化的现代,需兼顾多数及特殊

娃娃作为消费者审美移情的和情感投射的对象,要求人偶设计师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思考怎么做出受到玩家喜爱的娃娃。

3.为人偶设置故事背景,通过讲故事丰富产品内容

通常情况下,为人偶设置故事背景是非常常见的,首先一个产品拥有了故事背景会引发用户的兴趣以及进一步去理解的欲望,而为bjd设计主题系列(即一系列的同主题人偶)则可以激发人的收集欲望。

4.怀旧心理暗示下的手工化痕迹

人们对复古的东西总有一种情结,而这一点对娃娘来说尤为重要,BJD人群对手作的高关注度及极高的参与性使其对充满复古元素的商品充满极大兴趣,因此留下刻意的手工话痕迹也是一种BJD人偶的设计方法。

5.玩偶中“性”的成分比重

我们界定一个事物是否是“人偶”时,应该以其是否能作为玩具为人们提供可玩性为基点作为出发点。我们既然说到“人”偶,那么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都应该与人相似或有人的特征为主要特点。娃娘在选择人偶的过程中,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其本身在购买考量时的对“性”特征的选择行为是存在的。因此在人偶设计过程中,身体比例的夸张或写实,都是需要人形师精心研究的。

6.适当避免过于恐怖的元素

恐怖谷理论最初的提出是针对机器人,3D计算机动画和计算机图形领域的假设。当模拟机器人的外观和运动像与真人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似,却又掩盖不住机械感与违和感时,作为观察者的人将会产生厌恶反应。我们对机器人的情绪反应随着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性而增加。然而,当相似度达到一定比例时,我们的情绪会突然逆转并产生厌恶感。因此,在人偶设计中,必须掌握人偶和人类相似程度边界。

7.BJD人偶设计针对acgn文化的对应

由于娃娘群体广泛的ACGN接受程度,人偶在设计制作时时常参考二次元的形象来作为参考,玩偶的五官本身就会经过一定的比例来做出设计,近年来也有很多娃社直接与动漫作品进行联动,推出与动漫角色完全一致的娃娃,例如DOLK娃社今年来推出的“夏尔”与“兵长”造型的人偶,不仅受到大量娃娘的欢迎,甚至在市场上一度出现高价求购。

8.猎奇心理刺激的消费欲望

猎奇心理是受众心理之一种,即要求获得有关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心理状态。猎奇心理也包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成分。人偶作为产品本身的一种与人体高度相似的特征使得人们产生猎奇心理。在BJD的整体设计中,不乏充满血腥,色情或黑暗的题材或造型设计,猎奇心理作为消费的某种刺激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9.材质多样性带来的触感体验

BJD人偶同样有着材质上的多样性。比如日本娃社VOLKS出品的DD及MDD人形,不同于冰冷的硬树脂材质,研发了非常柔软的硅胶树脂作为代替,使得人偶在触感上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温暖、温情的体验。

10.作为赏玩类商品不可忽视的可玩性

BJD作为一种商品,“可玩性”其产品的最突出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种特性,不同娃社的人偶可动性经常在娃娘中形成讨论,娃娘们热衷于对其产品可塑性及可动性的不断探索,人偶的可动性一直是各大厂家投入大量精力的一项涉及活动。可动性不仅是玩偶可玩性的考量,越接近真人的关节可动性,越能引起娃娘的购买欲望。

猜你喜欢
愉悦感情感化人偶
面向青年“蚁居族”的交互艺术装置情感化设计研究
情感化办公空间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用情感化设计点燃学生设计热情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缺觉与抑郁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