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大国。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普遍存在非遗传承渠道不畅的问题。非遗的载体是传承人。只有真正将传承人放在非遗保护的核心,才能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本文以山东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为例,分析既有传承人保护的现实困境,并从数字媒体的视野反思非遗文化保护,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现有研究集中从传承人的认定、保护等角度展开,过于关注传承的客观层面,而忽视了传承人的主体感知。因此,本文选取身份认同的角度以分析非遗传承人的主观体验。对于山东非遗传承人的资料,主要源自笔者在假期对潍坊市周边非遗传承人及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的深入访谈。其中,访谈对象包括:潍坊市杨家埠木板年画传承人、潍坊刺绣传承人,以及潍坊市非遗中心主任。
目前,山东省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非遗传承人没有形成科学的传承梯队,直接影响到非遗的生存、发展。在被访中,非遗中心主任谈到,潍坊地区非遗项目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面临着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市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至于国家级传承人,更是平均每个项目不足1人,每个项目保护单位只有0.7人。具体而言,通过社会调研可知,影响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许多非遗传承人所拥有超于常人的技艺往往不能有效地转变为物质财富,其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比如,被访谈的刺绣传承人谈到,“这一行出路不多。很多年轻人学徒往往半途而废。” 对此,各级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目前,山东省文化厅的规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省级为3000元,而到了市县、级则为300-1000元。补助金额总体偏低,特别是市县级的补助额度,这对多数非遗传承人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目前,尽管政府大力扶植,依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潍坊市采取了“非遗进校园”等措施,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潍坊市通过与教育部门协商,将民歌、民乐纳入音乐课,将剪纸纳入美术课。但是,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对于非遗的传承者,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政策保障,积极营造非遗传承的社会氛围,进而增强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比如,积极建立公益文化服务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
非遗的核心不仅仅传承人的知识和技艺,更是在于传承人所传承的价值理念。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对非遗缺少兴趣,这直接影响了非遗传承质量。而部分非遗传承人,一味迎合市场和权力,导致了非遗的质量下降和衰落。
从上文可以得知,当前非遗传承人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可以看到,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政府是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力量。没有政府的引导和管理,非遗及其传承人就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从政府维度出发,需要将更多的非遗纳入政府的支持范围,并且加强政府对于非遗的保护力度,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城乡差别、 地区差别,非遗项目差别、传承人年龄结构等因素,进而实施精准有效的扶植与保护。
除此之外,当前运用数字媒体也成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路径。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始探讨非遗保护与数字媒体结合的可能性:骆玮等人讨论了数字媒体对年画生产和宣传的解决思路,肖虹等人分析了湘西蓝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可以看到,随着当前数字媒体的发展,为解决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具体而言,数字媒体可以从以下维度促进非遗传承人保护。
尽管我国对于非遗传承的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非遗数量众多,目前依然无法实现对于非遗的高水平投入。因此,缺乏经济保障成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首要问题。而当前网络直播、短视频、vlog等新型数字媒体层出不穷,创造了丰富的创收和就业渠道。如果非遗传承人掌握一定的数字媒体技术,学会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自己的非遗项目传播出去,那么,在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将可能实现非遗商品价值的多样化实现路径。利用这些数字媒体工具,非遗传承人可以在获取关注的同时,获得大量流量及打赏收入。以往非遗传承人自身经济收益不高,主要是由于无法打开市场,而通过既有的新媒体传播所建立的成熟产业链条,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拓展了非遗传承人所拥有的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
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众与非遗传承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导致公众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认可度较低。公众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传统了解渠道主要在于传统媒介对于传承人的报道和采访。事实上,我国非遗项目多种多样,有大量的非遗传承人都有其价值理念的表达需求。但是,传统媒体却无法满足,只能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甄别报道。数字媒体作为信息沟通工具,事实上也能解决这一困境。具体而言,数字媒体能够积极创造非遗传承人的表达空间,做到真正尊重非遗的文化多样性。在直播或者短视频等平台,所有的非遗传承人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展示非遗工艺,并且表达自己的非遗理念。通过数字媒体平台,会有海量网友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非遗文化。并且,绝大多数网友均会在数字媒体平台与非遗传承人互动,询问具体的非遗文化细节。更为重要的是,观察弹幕、留言可知他们丝毫不吝其所观看非遗工艺及传承人的喜爱。这些线上互动事实上都会增强非遗传承人对于其非遗工艺的价值认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感,事实上成为他们继续将其非遗工艺做精做强的源泉。
数字媒体能够为非遗提供必要的宣传平台。数字媒体可以成为非遗工艺产品的市场宣传平台。通过数字媒体的传播,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过程以及非遗产品的多样形态可以被大量网民所了解和关注。这就相当于间接创造和扩大了公众对于非遗产品的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媒体也可以成为非遗文化的教育平台。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内容便是改变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吸引优秀的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而直播、抖音、快手等数字媒体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便是年轻群体。通过数字媒体平台的详细展示以及与受众的积极互动,可以潜在地吸引有志于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的年轻人,为寻找适合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人才储备。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从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当前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缺乏经济保障、社会地位不高、非遗价值理念认可程度降低。从数字媒体视野出发,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可以缓解或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困境、提供非遗传承人价值理念的表达空间,并且搭建了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