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 200072]
小女孩“我”在非洲大陆寂寞地成长着,周围群猫乱舞,猫留给“我”的只有痛苦的记忆,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惊的画面。时光流逝,非洲已被“我”远远地甩在身后。虽然地点改变、猫已变换,然而情感依旧,只有暗暗的忧伤常驻心底。离开非洲,“我”陆续和五只猫相处过,这五只猫情态各异,趣味盎然,它们是这部作品的主角。然而整部小说读下来,读者并不会因猫的可爱而感到身心愉悦。合上书本,一股忧伤会自心底深处慢慢升起。这股忧伤源自猫、人和社会的种种畸零状态。尽管猫为这灰暗的底色增添了些许亮色,然而这幅画终究是阴郁的。
《特别的猫》重点写了五只猫,它们无一例外地被赋予悲剧色彩。它们原本那么活泼可爱,是什么夺去了它们的风华?
被施以安乐死的小白猫,表面看来,是由于骨盆摔碎而被施以安乐死,但从深层看,小白猫是死于它自身的非自然状态。身为家猫,它已丧失了“猫族”所应拥有的许多能力,“我”也想用在非洲养猫的方法驯养小白猫,最后却是失败。人类也不想剥夺猫自身所拥有的能力,但别无选择,这是人类的无奈。
被“去势”的灰咪咪本来是美丽的公主。它接连生下小猫,结果家中猫满为患,“我”只好送灰咪咪去做“去势”手术,这对灰咪咪而言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它由一只体态优雅的母猫变成为一头大肥猫,并且性格也变得十分怪异。灰咪咪的悲剧正是人类两难处境的真实体现。许多人喜欢猫,但又不能不控制猫的数量。
死里逃生的小黑猫因为治病,“我”不得不带它去兽医诊所治疗,不得不灌“我”配置的营养品,最终“我”将小黑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此一病,小黑猫好不容易才恢复家猫的本性,但生病时的痛苦经历仍残留在它的记忆中。这样的病痛对小黑猫从肉体到精神都给予了无情的摧残。面对小黑猫,人类又能做什么呢,“我”只能看着小黑猫在痛苦中慢慢恢复。
流浪猫鲁本斯的经历更令人唏嘘不已。流浪的苦难造就了它练达的个性。那奇大无比的招牌式的呼噜声表明了它对主人收留它的感激之情,更有有意为之的讨好意味,这中间缺少了对人的信赖感。它只有在毫不设防的时候,才在“我”面前发出“那种充满信赖且情意缠绵的特殊颤音。但当他睁开眼看到我的时候,又恢复了他那副彬彬有礼且满怀感激的老样子”。面对鲁本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出于自私而对它造成的伤害。
大帅猫巴奇奇因肩骨有癌,它的前腿,包括肩膀在内的整个前肢都被拿掉,变成了一只残疾猫。经过调养,它已能行走,但无法离家太远去找自己的玩伴,它孤独地坐在自家花园里大声喊叫,喊个不停,语气温柔甜蜜,好像在呼唤着什么,但连隔壁的母猫也不理它,它只能生活在寂寞中。
五个主角无一例外地都带有悲剧色彩,小说略写的各类猫也都如此。尽管猫族的生活因之蒙上一层灰暗的色调,但它们那天真活泼、惹人怜爱的天性仍是小说中的亮点。灰咪咪与小黑猫争宠、灰咪咪的骄傲、小黑猫的母爱、鲁本斯的善解人意以及巴奇奇的骄傲自尊,这些都被作者描摹得形神俱现。但它们的这些亮点却使灰暗的底色更触目惊心,在小说中,猫的悲剧性也因此更加显现出来。
小说写的是猫,猫是人豢养的,人无法不出现在猫的生活中。
猫身后的人好奇心很强。在猫的身上有许多“我”无法破解的谜,譬如:灰咪咪和黑猫对待小猫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成年猫为什么会害怕小猫?猫为什么会待在某个地方凝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猫为什么会静候许久,突然在某一时刻一跃而起去逮小鸟?这些问题都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无力解答,但“我”更对大自然充满敬意。
猫身后的人有时很无助。“我”的妈妈不愿杀死小猫,可又无法解决群猫肆掠农庄的问题,她只能逃避。“我”的爸爸举枪猎杀群猫,面色苍白,大声诅咒。 “我”也不愿杀死刚出生的小猫,也不愿送灰咪咪去做“去势”手术,但面对猫满为患的窘境,除此之外,“我”又能做什么呢?
猫身后的人有的显得很自私,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随意对待猫。店主人因为生意让猫流浪;妓女露西带着流浪的大黑猫出入酒吧,兴致一过却将猫抛置一边;小猫咪长大后被主人随意遗弃,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人类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表现。
猫身后的人有的很残忍。他们捕猎猫去进行活体解剖;他们杀猫以获取猫皮;还有美其名曰“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却对健全的猫实施安乐死。
猫身后的人有时很有爱心。“我”可以收留流浪猫鲁本斯,善待残疾猫巴奇奇,但鲁本斯对“我”仍然心存提防,巴奇奇依然孤独。人的爱心无法彻底改变猫族的悲剧性命运。
无论如何,猫和人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我不仅为猫族无助的处境感到悲痛,同时也对我们全体人类的行为而感到内疚不已。”“我”在努力,巴奇奇“了解我正在设法接近他,接近猫的本质,找出他最美好的部分。人和猫虽属于不同种类,但我们企图跨越那阻隔我们的鸿沟”,可是“我”和巴奇奇都无法真正接近彼此。
有人认为《特别的猫》没有宏大的主题,仅仅写了猫的事情。但如果细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小说不仅仅在写猫,它秉承了莱辛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社会现实仍保持着她的批判立场。作者写了猫背后的世界,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在非洲,女性没有社会地位。“那时照顾猫的所有工作,必然全部都落到我母亲的头上。男人负责农事,女人照料家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农庄的家务比一般城里所谓的简单家事要忙上一百倍,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变。”“天经地义”一词表达出莱辛对妇女被压迫命运的不满,恩格斯对此曾进行过批判,“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在这里就已经表明,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恩格斯看到繁重的家务劳动羁绊着妇女解放。莱辛以文学的笔触写出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读及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写《金色笔记》的莱辛。小说虽在写猫,但这并不影响莱辛对妇女命运的关注。
在伦敦,各阶层的社会地位悬殊。在1962年整个严酷的冬季,“老公猫”宁愿待在屋顶上过夜,因为人们住的房间如冰窖一般寒冷。“破掉的水管结满了参差不齐的冰柱,却仍然无人前来修理;人行道上的积雪依旧多得可以滑冰,有关当局照样不理不睬。当然啦,在中产阶级居住的街道上,雪一落下就马上有人清理干净,每当有愤怒的市民要求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并威胁说要提出诉讼时,政府当局必然会立刻做出响应。但我们这个地区呢,大家就只好努力忍耐,挨到春季来临。”生活在同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如此巨大。莱辛用辛辣的笔锋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批判。
在这世界上,许多人在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因为黑猫生病,“我”每天带它到兽医院看病。在那里发生过许多令人伤感的小故事,全都在“我”心头久久萦绕不去。有一名中年女子,她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喂饱那只体型庞大的狗。这名女子面容憔悴,在寒冬里瑟瑟发抖。狗成了她的全部精神寄托,人类此时又在哪里?人与人之间处于疏离状态。
这个世界缺少必要的关爱。街角负责蔬果摊位的三位老人,在大热天包着头巾,裹着围巾,穿着他们的卫生衣裤。无人关心他们怪异的打扮,尽管他们其中已有一人中暑去世。儿子责骂母亲,亲情显得苍白无力。弱者在这个世界里受尽欺凌,莱辛对这些畸零的生命表达了无限的同情。
猫背后的世界是一个缺少公平、动荡不安的社会,猫在其中身受其苦。而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又如何去顾及猫族。于是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的流浪猫,才会有人杀死刚出生的猫,才会给母猫做“去势”手术。猫的不幸与这世界有极大的关系,事实上,猫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一起共进退。
莱辛表面上是在写猫,又不仅仅在写猫,她通过人的各种举动——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善意或恶意——写出了人类的有限性。人类无法真正理解猫族的想法,人类的无知、无奈或许是猫族悲剧的源泉,猫族的悲剧反过来也体现出人类的不幸。尽管“我”幼年时在非洲遭遇了情感上的痛苦,自认为在条件成熟时才能养猫,但事实一次次在否决“我”的想法。五位主角的苦难都是发生在“我”自认为条件成熟之时,更有甚者,在这种时候,“我”反而忆念起非洲的家猫,那雨夜寻找旧主人救助的母猫,那历经艰险终于从伐木营地归家的小猫,它们都成了“我”记忆中美好的形象。“我” 思想情感上的前后矛盾充分体现了“我”不能确定应该和猫如何相处的困境。事实上,与猫相处的时候,也就是人与自我对话的开始。《特别的猫》初次发表时,莱辛题词将它献给自己留在非洲的儿女,这又何尝不是作者通过猫和自己内心的自我进行对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