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党的建设史上关于党性修养理论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写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探讨这一文献对于提升当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所具有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作背景;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3—0073—05
[作者简介]王玉柳,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2017级党建专业博士研究生,兵团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層党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下简称《论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关于党性修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搭建起了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的基本框架,更填补了党的建设史上关于党性修养的理论空白,对今天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论修养》的写作背景
(一)抗战以来党员队伍迅速壮大,新党员出现了党性不强的问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有识之士克服种种困难,汇聚到了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①并明确了发展党员的对象为工人、雇工、知识分子、革命的青年学生、下级军官。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下发后,发展党员就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员人数和力量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以山西省发展党员为例,抗战初期党员不足400名,到1938年底,晋西南的党员已经突破了1万名。大量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来到了延安,并被延安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感染,很多人产生了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想法。延安各所学校的党组织同样按照中央的要求,将青年学生作为发展对象吸收入党。就全国党员总人数而言,抗战初期全国党员总人数是4万多人,到了1938年底,党员的总人数迅速发展到了50多万人。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一方面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为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短时间内大量吸收各阶层成员为党员,他们头脑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带入党内并不断传播,这非常不利于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如何清除新党员头脑中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很有必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关于增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普遍性教育。
(二)党内“左”、右倾错误及其影响还未根本消除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9年《论修养》发表的近20年中,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准备不足,导致在革命实践中犯了右的和“左”的错误。首先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于掌握政权和革命武装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与国民党关系处理的不恰当,加之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脱离中国革命实际而进行错误指挥,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紧急召开,为革命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错误的估计了革命形势,盲目要求一些地方举行武装起义,党内“左”倾情绪不断滋长。如没收中外大资本家的企业,“工厂归工人管”,农民在农村进行暴动“极端严厉绝无顾惜的杀尽豪绅反革命派”。由于党没有对革命形势以及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进行正确的估计,导致党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与群众的实际想法严重脱离,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大都以失败告终。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正确指示,将广泛争取群众、建立城乡群众组织、巩固和健全党的组织确定为党发展壮大的三项重要内容,至此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才得以结束。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在分析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时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形势仍处于低潮之中,但是六大认为“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③1929至1930年,中原大战和湘粤桂边战争爆发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李立三提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等“冒险主义路线”,在城市号召工人进行罢工,在农村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由于这些主张严重脱离了当时的革命实际,给党组织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中党的秘密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群众被大量杀害,农村中根据地也不断缩小和丢失。193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在米夫的直接操纵和支持下,王明一跃成为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者。由于不了解中国革命实际,王明在土地革命后期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具体体现在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治上实行关门主义,最终各革命根据地损失惨重,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抗战初期王明又犯了右倾错误,他在1937年12月会议上提出“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38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更是提出“七个统一”(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武装、统一供给、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编制、统一作战行动),并批评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主张在与国民党的联合中放弃领导权。王明上述系列主张再次给党和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具体革命实践中犯了右的和“左”的错误,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苏联经验,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而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不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损失,也导致了党内一部分党员党性不坚定。
(三)刘少奇同志对党内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思考
刘少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长期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在其雄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对党性修养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体会。刘少奇在建党初期积极领导和参与工人运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在白区工作,被毛泽东誉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④。抗日战争时期,又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等重要职务。长期的革命实践锻炼使刘少奇具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同时在长期学习马克思经典作家著作过程中,刘少奇发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战术论述详细,但对党员如何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却没有专门做论述,这使他产生了写作加强党员个人修养的想法。1938年秋,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的命题,更是坚定了刘少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从延安出发奔赴河南,27日,他们抵达河南省渑池县的八路军兵站,中原局机关在渑池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刘少奇亲自为第一期训练班作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现存的“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提纲就是在渑池完成的。后来时任中共豫西省委宣传部长的郭晓棠回忆:“……一次讲《共产党员的修养》……,在1939年初,首先就是在我们这个训练班讲了一个轮廓,这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后来该文发表,在河南成为党内党外最感兴趣的读物。”?譹?訛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抵达中原局驻地确山县竹沟镇,他继续发扬在渑池办训练班的经验,将竹沟支部书记以上的党员、各级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干部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及部分初稿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撰写,在题目之前加了个论字,至此,《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写作基本完成。
1939年春天,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返回延安,并应邀到延安的几所学校讲课,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两次来到位于延安兰家坪的马列学院给学员作“关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演讲。演讲在党内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大家纷纷希望刘少奇能将稿件整理刊发。文章整理后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为此回信指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该快登。”此后,刘少奇的演讲稿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题目在《解放》周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
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主要内容
《论修养》的内容共有九个方面,根据这九个方面的内在邏辑,又可将其具体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分析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原因。第二个方面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第三个方面指出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需处理好的四种关系:一是个人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之间的关系;三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和实现艰难之间的关系;四是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二者的关系。第四个方面讲解了如何面对党内错误思想意识,列举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表现,找出了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指出了消除这些错误思想即怎样进行正确的党内斗争的方法。
《论修养》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的原因,唯物史观证明共产党员要进行修养(改造)。刘少奇鲜明的指出原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共产主义意识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产生,而无产阶级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也只有在革命的过程中才能克服,成为社会的新基础。因此,无产阶级要自觉的投身到革命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而改造自己的过程就是加强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
《论修养》第二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修养的标准问题——要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在这一部分刘少奇指出什么样的人才是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并给出了一个标准,即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二是在革命实践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是善于总结经验;四是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论修养》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提高党性修养要处理的四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个人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必须依靠群众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也就是“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修养和锻炼,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第二对关系是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二者的统一性。首先谈了思想意识修养是理论学习的基础,也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谈了理论学习是思想意识修养的保证,一个人也不能仅仅满足自己“家庭出身好,本人成分好”,就认为不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会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致使革命出现曲折。第三对关系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和实现的艰难曲折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决定了其空前伟大性,而“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才能战胜最强大的敌人,战胜一切剥削阶级”显示了其实现的艰难性。第四对关系是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指出党员的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是无条件服从的关系,因为党只有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但同时也指出了党也要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甚至“在反动派统治的环境下,在必要时还要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存同志”。
《论修养》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于进行党内斗争的正确态度。刘少奇首先指出党内存在六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入党动机各不相同;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风头主义;少数同志有浓厚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小气”,计较小事,不识大体等毛病;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其次指出这些错误思想意识的产生是由当时客观国情决定的,“我们的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最后指出要用五种方法进行党内斗争:一是对党内出现的思想意识、意见和主张进行分辨,分清正确和错误。二是学习模范、发扬正气,摒弃党内坏的做法,抵制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三是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开展必要的党内斗争。四是不抱机械的绝对的态度。五是明确开展党内斗争的目的是提高党的权威,严肃党的纪律,团结全党同志。
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在学习的浸润中提高党性修养
学习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首要途径。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后,才能让我们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不迷失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政治立场,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当前,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其次是重视党史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拥有98年的光辉奋斗历程,作为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党史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次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党的十九大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在坚定政治立场,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二者需同时具备才符合党对新时代干部素质的要求。
(二)坚持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党性修养
实践是增强干部党性修养的第二条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积极融入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磨练意志、提高本领。党员干部除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党性外,还要自觉主动地过组织生活,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监督管理中锤炼党性。过严格的组织生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具有严格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名党员积极提升自己党性修养的主观需要。党性体现在党员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可以说都是党员干部精神风貌的鲜活体现。对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约束,让其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就需要经过严格组织生活中的锻炼。实践中,如果党组织将党内生活制度落实到位,对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有力,党员的素质就比较高,形象就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就公道正派,党组织就能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相反,党组织的党内生活制度缺位,对党员的教育放松,管理松弛,监督乏力,党员整体素质就不高,领导干部犯错误的几率就比较大,党组织也没有战斗力。
(三)在“慎独”中增强党性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慎独”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的增强党员党性的独特方法。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动力来源为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加强党性修养贵在自觉,重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这就说明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龄、职务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终其一生去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自觉用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约束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坚持“四自原则”: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是在尊重人格,珍视名誉的基础上,不断让自己的言行与党员身份趋于一致,在党内外都能体现其先进性的一面,彰显出党员应有的政治本色;自省即时常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总结,以谦虚批评的态度指导将来的工作;自警是要将自己犯的错误或别人犯的错误引以为戒,提醒自己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自励即在顺境时告诫自己要沉着,逆境时鼓励自己不要气馁。努力做到“五慎”:慎权、慎微、慎欲、慎独、慎交。“慎独”是《论修养》中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供的特殊方法: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就要求党员从微小的事情做起,从微小的事情严起,不断净化自己的交友圈,使手中的权力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民忧。
(四)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增强党性修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優良作风之一,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刘少奇在《论修养》中明确指出,如果不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经常地揭发和纠正各种缺点和错误,……那末,就不能正确地教育党,教育阶级,教育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长期坚持、不断发扬光大,以不断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当前,在使用这把利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批评上级担心官位难保,批评下级害怕选票减少,批评同级担心关系难处等等,这些顾虑不及时消除,批评和自我批评就难以发挥效力,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变得庸俗化、娱乐化,党员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当前要按照以下四个原则重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一是自觉性原则。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是在外力的迫使下进行,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找到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良方,在新时代要将其继续的发扬光大。二是求实性原则。刘少奇在《论修养》中指出:我们提倡党内负责的、正式的、对党有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指明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三是及时性原则。开展党内批评要抓早抓小,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在党内同志有苗头性问题时及时将问题指出并帮助同志改正错误。四是示范性原则。从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做法可以看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路径是从上到下,抓住“关键少数”和主要领导干部再带动全体党员,使管党治党从过去的宽松软到现在的严紧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也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普通党员再进行,逐渐形成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论修养》作为党的建设史中关于党性修养理论的重要文献,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同样能够用其厚重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理论分析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为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提供重要的借鉴参考。
责任编辑: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