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建 丁天焰 廖兆强
渗透作用实验是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经典演示实验,由于其原理简单、趣味性强,亦可作为小学科学启蒙实验,在课堂演示或由学生在家中完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材《分子与细胞》中的做法是:在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在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上升。
教材实验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以下问题:(1)用橡皮筋或细线将玻璃纸蒙在漏斗口外时,很难保证气密性;(2)漏斗的长颈太细,往内注水费时费力;(3)实验时,玻璃纸容易变形,向下凸起,导致液面上升不明显[1];(4)将漏斗浸入清水后需要长时间手持,既不方便又不精确;(5)玻璃纸较难获得,用其他材料自制半透膜(如鸡蛋膜)的大小、强度和柔韧性又不足以让其蒙在漏斗口(直径约32 mm)外。
多年来,许多教师都为本实验做过思考和改进,主要集中在改进实验装置和优化半透膜材料选择方面[2-6]。笔者认为,对半透膜材料的研究已经很完善,但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仍有不足,或没有完全解决上述5个问题,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有的装置外观和原理与教材差别较大,不便于学生理解;有的装置体积过大,需配合水槽使用,不便于教师携带;有的装置只能现做现用(例如用完整的鸡蛋膜或鱼鳔膜代替长颈漏斗),不便于长期保存和重复使用。
改进的目的是,不但要解决教材实验中所有的问题,而且力求外观相近、原理一致、体积小、成本低廉、保存容易、兼容性好(可以配合各种大小、各种韧度的自制半透膜使用)、拆装方便(可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
图1是改进后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长颈漏斗(未完整画出);2是玻璃胶;3是夹子(共4个,4个角上各一个);4是开孔塑料板(边长50 mm×50 mm,孔径约28 mm,厚度约2 mm);5是半透膜夹(边长50 mm×50 mm,孔径根据半透膜大小和强度选择);6是铁丝网(边长50 mm×50 mm,支撑半透膜,防止其下坠)。各部分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可以自由组装或拆开,组装实物图如图2所示。
图1 结构示意图
图2 组装实物图
材料和工具包括长颈漏斗、玻璃纸(或自制的半透膜)、薄塑料板、钱币纸夹、石棉网、玻璃胶、夹子、烧杯、剪刀、胶带等。
其中,薄塑料板可从塑料包装上获取,需要一定的厚度和硬度,但仍能被剪刀裁剪。钱币纸夹可对折为边长50 mm的正方形,透明附膜在内侧,白卡纸在外侧。白卡纸的中心开有圆孔,其直径有不同规格(18 mm,20.5 mm,23 mm,25 mm,26.5 mm,27.5 mm等)可供选择,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半透膜。钱币纸夹每50个一盒,每盒约3元。
(1)制作开孔塑料板。按照开孔塑料板的外形,用剪刀在薄塑料板上剪下2~4片(其中一条边可以剪断)后用双面胶粘合。亦可直接在2 mm厚的有机塑料板或玻璃板上打孔,再裁切成规定尺寸。
(2)制作半透膜夹。根据半透膜的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钱币纸夹(半透膜能覆盖纸夹圆孔,并留有一定余地),将钱币纸夹对折后,用小刀裁去圆孔中的透明附膜。
(3)制作铁丝网。在流水中用刷子刷去石棉网表层的石棉,留下铁丝网。用剪刀将铁丝网剪成合适大小。
(4)粘合。用玻璃胶将开孔塑料板与长颈漏斗的漏斗口粘合。
(1)夹住半透膜。将半透膜夹展平,放入玻璃纸或自制半透膜后重新对折、合上(边缘可用胶带进一步密封、固定)。
(2)注入蔗糖溶液。将长颈漏斗正放,塞住底部后注入蔗糖溶液。
(3)安装半透膜夹。在漏斗口上方的开孔塑料板上放置半透膜夹和铁丝网,并在正方形4个角上用夹子固定(夹牢后可拆去铁柄)。
(4)浸入水中实验。将装置倒置,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可观察到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亦可先把漏斗倒置后放入烧杯底部,再倒入清水至漏斗管内液面高度。
(5)可重复实验。一次实验完毕,可以马上更换半透膜夹,重复以上步骤,再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