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 俊
智能网联汽车(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和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和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作为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聚焦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也是继新能源汽车之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又一制高点。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各方资本竞相投资的沃土,各大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联网、软件巨头和投融资机构等都纷纷加快投资布局。自2014年开始,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投融资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6年增幅最大,实现了117%的增长,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资本正在关注这个行业,加紧布局步伐。
目前来看,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还处于孕育期,蕴藏巨大潜力。从各大汽车集团与互联网企业公布的计划看,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将初步实现商业化,行业将迎来5年~10年的投资机会。根据IHS咨询公司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60万辆,2035年将达到2 100万辆,在这期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速为4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在2018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我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环境日趋完善,预计至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规模可超过1 00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今后几年必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该行业中。
我国政府已经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本国汽车产业重点转型的方向之一,201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战略目标、产业指导和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性政策(见表1、2、3)。
表1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主要政策
表2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指向性主要政策
表3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类主要政策
合作开放、跨界融合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从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结盟到比亚迪和360达成战略合作,传统车企牵手互联网科技公司成为新趋势。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所言:今天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拥有智能网联汽车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能力,开门造车正在成为现实。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传统汽车企业与互联网公司携手。目前来看,已经迈出了两者合作的第一步。
目前,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带动传统汽车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而我国尚未形成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战略。一些车企还没有深刻意识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意义,对此投入有限。
为了扶持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技术路线图,但在解决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选择、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等重大问题的顶层设计方面目前还没有出台。
缺乏全局性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基本处于相关企业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状态。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在允许智能网联汽车合法商业化行驶、保障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用户行驶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现行法律规范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动驾驶合法性、开放道路测试和高精度地图测绘等方面产生制约,限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涉及汽车、交通、IT和通信等多个领域,而目前我们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传感系统(如:雷达、摄像头)、车载终端和车联网通讯协议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仍没有统一标准,阻碍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和实用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和法规也会随之升级,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ADAS)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产业化。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尤其是在基础的车载传感器与执行器领域,核心技术与产品依然被博世、德尔福和天合等跨国公司垄断。尽管国内有些企业自主研发的ADAS产品实现了量产配套,但与前者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再看看国内主流自主品牌在智能网联方面的终端产品就不难发现,采用同一供应链的智能网联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车企主要的合作对象还是几大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尽管系统的名字五花八门,但实际功能大同小异。大多包含语音识别、语音控制、云服务、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实时地图导航和组队出行等功能。
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同质化将会使我国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目前,美德日等世界汽车强国通过产业顶层设计并结合自身产业优势,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强大的信息产业优势使得美国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保持领先;欧洲国家(如:德国)在自主式智能汽车技术领域优势明显;基于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日本正在稳步推进智能汽车的商业化。我国应以国家战略为驱动,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共识,明确发展战略和产业战略;制定加快推动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与协调产业间合作,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保障行业发展稳妥有序推进。
完善的法规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规标准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立法、标准研究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针对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我们可以进行借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根据顶层规划,由相关部门、标准化委员会和行业组织等全面梳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针对存在的管理空白或可能对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制约和限制问题,尽快形成解决方案。重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准入和运行环节,有序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和释法工作。出台指导性文件,完善法规支撑体系;修订现行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上路测试提供法规支撑;探索建立适应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新型保险机制,明确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规定。
在参考发达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避免制定的标准脱离实际。建立多层级、不同适用范围的标准体系,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良好配合与衔接。针对能够在交通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如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ESP)、汽车自动制动系统(AEB),研究、发布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加速汽车智能化进程。
掌握核心技术是永恒的话题。没有技术,很难有未来。车企可以组建关键技术研发联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就环境感知系统技术、自主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共驾技术、车载通信系统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某一领域进行攻关。
另外,车企积极与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百度)合作,不能只是简单地走“拿来主义”的捷径,更应通过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研发,占领行业高地。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从2018年起将迎来持续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到2035年将占据全球25%左右的新车市场。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的未来,是所有汽车强国和汽车大国的战略重点,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新机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起步较晚,尽管这些年在政府主导营造的良好环境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面临着顶层设计不明晰、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亟待健全等问题,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信息专递——上海研讨婴童用水杯(壶)团体标准
3月14日,上海市食品接触材料协会牵头组织召开婴童用水杯(壶)团体标准研讨会。
会议着重针对婴童用水杯(壶)的物理性能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和警示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讨,结合国内婴童用水杯(壶)行业现状,逐一对婴童用水杯(壶)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确保团体标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