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涛 向 华 涂正伟 廖建洲
1.湖北省恩施市统计局 湖北 恩施 445000
2.恩施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湖北 恩施 44500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西部广大贫困地区来说,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殊为不易。近几年来,恩施市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坚持绿色招商,打造绿色园区,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恩施市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生态功能类县市前列。这一实践探索,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围绕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重要引擎,按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316”总体发展思路要求,恩施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指引,着力实施绿色招商、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绿色家园“四大绿色行动”,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绿色招商,不断引进高质量发展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编制项目清单,做好常态化管理。近年来,全市共编制招商引资项目70余个,其中四大产业占比超过60%,在招商项目质量和数量上均名列全州前茅。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清单制度、秘书帮办制度和“四个一”服务工作机制,促进项目的落地。2018年,全市成功引入卓尔集团、鑫航盛科技等大型企业进驻恩施,签约南里渡水上运动公园、新型发泡材料等优质项目9个,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846万美元。
(二)打造绿色园区,不断聚集高质量发展业态。高标准启动以恩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一区五园”建设,专门出台了《恩施市产业园区及标准厂房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园区朝制度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目前,恩施农产品加工园完成投资10亿元,先后引进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等机构和企业10余家,影响力持续扩大;七里坪产业园完成投资5.01亿元,建成工业厂房17万平方米,已形成较大规模。白杨坪产业园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也已启动,完成投资额近2亿元。园区已成为恩施市引进市场主体、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发展绿色产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出台《关于壮大四大产业集群 加快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一是围绕全域旅游创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201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2000万,达2111.13万人次,同比增长22.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59亿元,同比增长29.23%。恩施市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今年9月,恩施市更是获评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全力发展低碳工业。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现代医药和富硒食品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新型低碳工业。生物医药、硒食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年产值已分别突破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规模化经营,全市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常年达128万亩,“恩施玉露”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8.07亿元。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25家、认证产品52个,“省级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均已达两位数以上
(四)建设绿色家园,不断美化高质量发展环境。以六城同创为重要抓手,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以特取胜”,加快“一江一古城”及“六纵五横四环三场两廊一公园”等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全市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91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9.9%,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6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水岸绿化率达到86%以上,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城市“绿色资产”正在变成市民的“生态福利”。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91个,并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63个、省级生态文化教育基地2个。
绿色发展激发了恩施市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在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恩施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一)产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1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8.5%,高于全州、全省分别达2.3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42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2.95亿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7.3:40.2:42.5调整为12.6:39.0:48.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已经成长或正在成长为主导产业。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通过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51859户,带动率达93%,一大批贫困山区人民吃上旅游饭、现代种植业饭等,仅2018年就实现28个贫困村出列、26341人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4%以内。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城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元,同比增长8.42%,已连续多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36元,同比增长7.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5元,同比增长9.71%。
(三)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通过绿色发展,恩施市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近几年来,恩施市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也已进入冲刺期。在湖北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恩施市取得了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全省生态功能类县市中排名第三,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排名第一的骄人业绩。恩施市在坚定当好全州龙头、勇当武陵山排头兵、市域经济发展走在全省生态功能类县市前列上行稳致远。
绿色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广大中西部城市来说,绿色发展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从恩施市实践来看,坚持绿色发展,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谈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推进绿色发展也应如此。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既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总体谋划,以创新创造的思路指引出路,更需要有强大的政治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干,久久为功,积少成多,逐步产生各方面效益。
(二)要处理好经验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从地区发展实际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全国各地已兴起一股学习浙江经验的热潮。借鉴其发展经验无疑非常重要,可以尽可能少走弯路。但切不可盲目照搬。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其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与中部沿海地区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要求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放大优势上做文章。恩施市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卯足干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等密切相关。
(三)要处理好政策推动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特别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发展未动,政策先行,也是各地抓好经济发展工作的基本方式。但从实践来看,政策效果往往不在于政策直接给予了多少的优惠力度,而在于与政策相配套的服务上。近几年来,恩施市在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以招商为例,恩施市创新推出的秘书帮办制度和“四个一”服务工作机制等,直指招商引资落地的痛点问题,以保姆式服务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有力打开了招商引资局面。
(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核心思想就是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二者并不是自觉同步的。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其生态环境往往极为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这就要求,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环境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保护为基础的适度开发,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恩施市四大产业集群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