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的思考

2019-07-12 13:47:25孙庆利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不端研究者诚信

孙庆利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近年来,在高校、科研院所有些人为了功名悖离了学术道德的初心,为了评职称买论文、剽窃科研成果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是对知识的一种严重亵渎,是对法律的一种藐视,严重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操守,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还学术界一个朗朗乾坤。

一、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现实表现

1.捏造篡改。专利捏造、论文造假不单单是公司间的竞争事件,更是破坏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这片纯净的天空。某大学的院长专利造假事件就是铁证。这名教授无中生有,用卑鄙的作弊手段换取自己的成就,显示自己的才华,博取不应得的荣耀。试问,这是他一时冲动的行为吗?究其本质,是一种道德的扭曲,是一种无视法律的行为体现。

2.剽窃抄袭。某大学校长论文被举报,经查其所做文章是大段搬用,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还有某大学副教授剽窃论文不仅是一篇而是多篇,更有甚者原文窃取改个地名就发表了,这种肆无忌惮的抄袭别人作品的行为,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伪造骗取。湖南省某高校两名教师伪造科研课题立项文件,利用虚假课题等科研材料骗取学院科研经费[2]。还有科研部门领导利用职务之便,私刻公章、伪造公函等行为骗取学校科研立项经费。这种涉案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和学校科研监管漏洞换取私利的行为,难道不是学术界的贪污与犯罪吗?

4.买卖署名。我国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作品的作者可以许可他人行使或转让其著作财产权,也可以依法自由进行处置并获利,但著作权人的署名权是不能转让的。只有作者本人才有权对作品的修改、发表和署名做出决定,可是对于作品来说,作品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平和高度,更会决定其作品的市场价值和作者的人身价值。故学术成果署名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沽名钓誉,损人利已。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学术不端行为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也许还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或者渠道,这更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出与时俱进的学术规范来约束学者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肃清学术界的毒瘤,还给学术界一片健康的沃土。[3]

二、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的重大意义

规范学术道德,提升学术诚信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我国有关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的重视和推动下规范学术道德,提升学术诚信的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和立法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法制化。那么,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要做到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提高学术质量建设。习近平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全部领导干部都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4]讲诚信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各领域更需要高素质、高诚信、高学术、懂规矩、守纪律的优秀研究人员,以此来推动前沿科学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提升学术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员遵守规范的学术道德,提升学术诚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人员综合素质基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很多研究人员把科研活动当差事、当任务、急功近利,当成一种工具与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政府的相关机构、法律部门可以通过必要的手段措施来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管理,为学术界提供优质的健康的土壤,促进科研的创新性发展,踏踏实实做好实证研究,从而有效提升研究人员整体的道德素质和学术研究水平。

3.有利于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将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仰。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更要以身作则,遵从本心,秉承道德,模范遵守科研规范和学术诚信,勇于探索真理,甘愿做社会主义事业的“铺路基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可用有用的新时代人才。

三、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存在的现实问题

1.对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认识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和成体系的教育,教师对学术规范没有很清晰和具体的认识,不完全了解学术规范包括的具体内容。例如: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文献使用规范、引证标注规范和学术制度规范等不是理解的很到位,这就直接导致其在研究论文中对文献的引用、注释、参考的标注很是欠缺。我们只有切实开展科研规范和学术诚信的教育活动,将科研规范和学术诚信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研究者当中,才能避免因不知而犯错。

2.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约束问题。目前,我国科研工作与研究者的岗位和工资待遇挂钩,研究者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体系并不完备,需要加强和改的地方还很多。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经不住利益诱惑者铤而走险,导致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5]。加之,我国针对科研工作的法律法规缺乏,社会的监督和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者的科研规范和学术诚信。

3.商业化引起的利益冲突问题。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经济特性,这直接导致科学研究所隐藏的利益观与人的本性产生冲突。正是在这种利益的冲突下,有些研究者扭曲了心灵,一念之差误入了歧途,成为科学活动利益的牺牲品。究其根源是研究者的丧失了理想信念,突破了道德底线,个人至上成为其思想的主流意识。同时,评议机制不合理不健全也是对科学研究者对短暂利益追求的原因。

4.学术诚信公平性监管问题。由于科技体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直接使科学研究出现浮躁和挑战,例如翟天临学术不端、论文造假事件,就值得我们思索。这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吗,究其根本是我们的学术监管还是不到位,这也需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的。[6]

四、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的建议

规范学术道德和提升学术诚信我们需要建设以“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学术道德管理体系,坚决与学术不端行为做斗争。在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的同时,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做到有报必查,有过必罚,在学术研究者中树立德育为先,学术为重,全面发展的良好学术道德风范,为保持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提供坚强保障。

1.从思想上遏制学术不端,加强学术诚信教育。重视思想教育是加强学术道德和提高学术诚信建设的主要措施。首先,通过组织培训和会议等手段增强学术研究人员的献身科学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术研究人员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建立坚定的法制观念,以身作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加强青年学者的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学术工作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理想。其次,通过开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学术研究工作人员中敲响警钟,划出警戒线。

2.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学术诚信建设。从政府层面建立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建立试点省份。对试点进行验收,逐步在全国推广,组织专家进行研讨,考虑对科研管理进行立法,成为科研管理法,从而极大的对科研工作进行保护,对利益追逐者进行有效约束和打击。健立健全学术道德体制机制,过度量化对学术也是一种束缚,既要对科研松绑,又要约束,量好尺和度。健全完善的学术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监督惩戒制度,有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管理与保障,从而行成规范与标准。

3.通过考核和监督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除了加强教育、建立学术道德管理系统,更要利用好考核和监督机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制度考核标准,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给学术研究者一个公平的沃土。激励学术创新、成果创新,在职称和待遇等方面侧重考核。在学术研究者中建立学术诚信管理记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学术诚信信息技术平台,为每位学术研究者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利用社会的监督机制健全对学术工作者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把好关,守好门。

4.通过加大奖惩分明的力度保障学术道德建设。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保持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度警惕态势,形成较强的“震慑力”。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力度,构建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建立学术诚信举报系统,并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给予相应处理和处分。在学术界形成公平公正、依法治理、有举必究、有错必罚、奖惩分明的保障体系,促使广大学术研究者守住底线、不过红线、诚信做人,还学术界一片净土。

猜你喜欢
不端研究者诚信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