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读语段入手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2019-07-12 10:49丁冬霞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言语词语建构

丁冬霞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小学 宁夏 中卫 755204

关于“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取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对“训练”一词刻意回避,取而代之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提法,以为“感悟、体验、领悟”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上很少甚至不再进行训练。

在一篇作品的主题与语言、内容和形式之间,语文老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形式——文章是如何表达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来展开。因此,从品读语段入手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陌化文本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即关注文本“怎么说”,简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天生就要让人“具备一种研究的气质,一种独特的阅读视角。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要带着语文眼镜,从语文角度揣摩一番”。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专注于文本中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句子,而对文本中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缺少专门的整合训练,以致学生拘泥于个别的字词句的理解体味,而不能形象地捕捉运用的规律,难以化知为能。因此,如果把文本中的言语形式提炼出来,通过师生的情境会话,使之一下子变得很特别,很陌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究,激发学生模仿的欲望。

文本中的语言,初看学生都读得懂,一旦你追问一下其中的“言外之意”,进而追究一下“其所以然”,就能变“熟悉”为“陌生”,就能凸显这些语言的阅读价值,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深究,消解那种“浮光掠影”的浅读习惯。如《一枚金币》(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反复出现的三句话:A.“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B.“别骗我了,孩子,”父亲说,“这不是你挣来的。”C.“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学生粗粗一读,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但是,“不是你挣来的”就显得很特别,在老师的追问之下——“老人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说?”——学生顿时感觉此处写得并不寻常,熟知的文本立刻有了阅读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对言语的推敲和揣摩。

二、抓关键词建构言语形象

学生要真正把一篇课文读懂,就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潜心会文,加强品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品读者。品读课文,首先要把课文抽象的文字通过深人的品读,转化成为鲜明可感的形象画面,“陷”进课文语言直染铺陈的特定世界,在细致阅读过程中砥砺言语,建构形象。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曼谷的小象》中的“点缀”一词,是指导学生建构语言形象的范例。支老师没有让学生査工具书背“点缀”的释义,而是把黑板比做草地,给学生一支粉笔,让他们在“草地”上点缀一些野花。一个学生把野花从这边密密麻麻地“种”到那边,支老师笑着问这是不是“点缀”,学生们说不是;一个学生在草地上整整齐齐地画了一行,其他学生也予以否定;又一个学生在草地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得到学生们的赞同。通过这一番建构,支老师进行了归纳:“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有的地方密一些,没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这样的语言训练是动态生成的,是活生生的,留给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深人的揣摩体验,感受课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也是建构语言形象的一种有效方式。譬如《野草》中的一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我尝试作如下处理,在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之后,将句子中出现的“钻”与“伸”对比,将“挺”与“出”“长”对比,学生就能体验到“钻”“挺”充分表现出小草强大的生命力,顽强抗争的斗争精神,从而理解作者借物抒怀的深刻蕴意。再如《金色的鱼钩》中的一句:“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将“捧”与“拿”“端”比较,将“嚼”与“吃”比较,就能体验到“捧”更能显示出老班长对碗里东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鱼骨头在嘴里难以下咽。尽管难吃,老班长还当宝贝似的用双手捧,深刻表现出当时条件的极端艰苦和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抓重点段内化言语形式

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和时间赛跑》一文中爸爸有一番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这是爸爸对“我”的问题——“时间是否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所做的回答与解释。四句话,先总述后分写,先提炼精要再展开具体解释,结构清晰,含义深刻。特级教师薛法根围绕这个语段,展开如下教学,引领学生走课文的语境,充分品味语言:

“同学们,老师对时间的感受和你们不一样,所以和你们读得不一样。同学们读得很轻松,很愉快,但老师读得很忧伤,因为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剩下的时间比你们要短得多。那这段话怎么才能读得好呢?这段话有很多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在薛老师的提示之下,注意到了语段中多次重复出现的“也”、“了”、“再也”、“永远”等词语,老师接着问:这些词语我们把它删掉,感觉会一样吗?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改动后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变成昨天,你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你的所有时间,会像外祖母一样不能回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现删掉相关的词语之后,读句子时感觉就不连贯,表达不出作者内心的沉重,表达不出作者对于时间无情流逝而流露出来的忧伤之感……

“语言文字的磨炼是无可替代的。我以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刘国正)抓住语文的关键,方可因知三昧而见真效,知真谛而成语文,唯有平时教学中时刻树立真正的语文观,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猜你喜欢
言语词语建构
容易混淆的词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找词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