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杰 周扬
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在我国降低母婴传播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已在孕前、孕中和产后按照三级预防理论开展了相应的措施[1]。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可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至<2%[2]。目前,我国艾滋病母婴阻断医疗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多孕期监测、抗病毒药物阻断、产科干预和产后措施[3]。不同阻断措施可归类为完全阻断措施、不完全阻断措施和未采取措施[4]。虽然不同的阻断方式效果不同,但国内还未见完全阻断措施、不完全阻断措施和未采取措施之间的综合比较。本文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对这三种方式的母婴阻断效能进行综合评价。
1.1 数据来源 通过文献追溯和人工查阅,收集2010—2019年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艾滋病传播率母婴阻断效果的相关文献。检索题名、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词内容:“艾滋病”+“(母婴阻断”o“r母婴传播”)。对筛选出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再进一步筛查。
1.2.1 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随访观察时间>12个月。文献报告采取完全阻断、不完全阻断或未采取措施中的任两种;文献观测指标中包括母婴传播率。
1.2.2 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文献;非观察性研究,如综述、病例报告等;无对照组的文献;数据无法获取或不完整的文献。
1.3 纳入指标 完全阻断干预措施:指药物阻断+产科干预+人工喂养的综合干预方法。不完全阻断措施:指常规阻断措施,包括产科干预+人工喂养或单纯人工喂养或产科干预+母乳喂养。未采取阻断措施:指未采取任何措施。
1.4 质量评价 按照Cochrane手册的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5]。
1.5 统计分析 采用R3.4.3软件的Gemtc包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对相对危险度(RR)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后合并,并通过网状关系图、异质性和一致性检验进行综合评判。
2.1 文献筛查结果 初步筛查出859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删除综述、病例报告和与研究类型不符的文献;删除指标不符、重复、无对照的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14篇。
2.2 文献基本情况 本次搜集到的14篇文献中,有4篇回顾性队列研究,10篇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时间≥12个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系统和医院;观察组的处理措施为综合干预,对照中8篇未采取措施、4篇常规干预、1篇于孕中后期干预、1篇于产前干预。14篇文献样本量共3 484例,其中观察组母婴传播率为2.53%(64/2 526),对照组母婴传播率为12.74%(122/958)。见表1。
2.3 网状关系 三种干预方法形成了一个闭环,未采取措施与完全阻断的文献证据支持数最多,未采取措施与不完全阻断文献证据支持数最少。
2.4 与未采取措施的比较 以未采取措施为对照组,发现不完全阻断干预的RR=0.550(0.180~1.700),区间包括1.000,说明两者母婴传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采取措施相比,完全阻断干预的RR=0.120(0.049~0.210),区间不包括1.000,说明完全阻断干预母婴阻断传播率为未采取措施的0.120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5 异质性和一致性检验 不完全阻断干预与未采取措施相比I2=0.0%,说明文献异质性低,一致性检验P=0.562,说明直接RR与间接RR没有差别,一致性较好。同理,与未采取措施相比,完全阻断干预艾滋病传播率低于未采取措施;与不完全阻断措施相比,完全阻断干预艾滋病传播率低于不完全阻断干预措施,各组间文献异质性均较低。见表2。
本研究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发现完全阻断措施的母婴阻断效果明显好于未采取阻断措施或不完全阻断措施。目前,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分娩和哺乳各个环节,主要通过自愿咨询检测、抗病毒治疗、安全分娩、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推断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再辅以安全分娩和人工喂养。而单纯使用常规干预,如剖腹产、人工喂养等对艾滋病母婴阻断并未起到明显的干预作用。本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整合,发现采取有效艾滋病母婴干预措施后母婴传播率为2.53%,而未采取有效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的艾滋病传播率为12.74%,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的传播率15%接近[20]。通过网状Meta分析发现,使用完全阻断措施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减少88%,与剖腹产降低50%和不采取人工喂养增加10%相比,效果更明显[21]。
表1 14篇文献基本情况
表2 不同母婴阻断干预措施异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