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俊 广东海洋大学
近年来,湛江随着广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振兴粤东西北战略、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湛江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的人才,城市定位的提高,对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湛江构建北部湾人才高地,是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使用和管理、激励与保障机制,以及各种人才的集聚,努力提升湛江在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区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湛江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机制引才、搭建平台用才、优化服务人才等,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2018年湛江市的人才资源总量约5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6.09%。其中,全市引进高端人才约为1462人,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9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突出贡献专家89人。全市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培养高层次科技人员120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3个,在站博士后26名。全市引进双聘院士8人,引进培养“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名,“广东特支计划”人才3名,省“扬帆计划”紧缺拔尖人才27人、高层次人才40人,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1410人,省市创新创业团队5个。湛江市的人才项目、创新团队和各类人才被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的数量在粤东西北地区遥遥领先。
在人才工作的创新实践上,近年来,湛江市围绕推进“三大抓手”、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的需求,制定并实施《湛江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对全市高层次人才进行分类认定,并发放“湛江人才绿卡”。通过建立湛江市人才站,湛江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得到进一步完善。扩容连接12个县(市、区)分站和海外人才驿站联络站,形成了全面的人才服务系统。构建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和“学校+基地+农技站+远程教育+科技下乡”培养模式,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港城工匠”。近三年来湛江市累计开设全日制校企双制班128个,共培训高技能人才1580人。全市66所技工、职业学校与87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签定合作项目2326个,建立校外实习基地228个,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3万余名各类实用人才,也为湛江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城市的提升必须要以大量创新人才的工作为基础,湛江作为粤西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经济圈核心城市,尽管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保持整体上升态势,但增幅仍然较低,现有的人才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作为对标城市的深圳和青岛,其创新人才资源已分别到达467万人和180万人。湛江目前的创新人才资源水平根本无法承担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另外湛江企业创新人才整体呈现低学历、低职称、低创新效率的特征。湛江企业创新人才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达95.1%,职称以初级职称及以下为主,占比达73.1%。这种低层次的创新人才必然导致创新效率的低下,不论是技改项目的完成,还是知识产权的申请,湛江企业都呈现效率极低的特征。虽然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人才层次无论在学历还是在职称上都远高于企业,但是其单位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自由发展,因而其所拥有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总量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增长,所以湛江市未来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还要依靠企业。
目前,湛江现有的创新人才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有些人才引进数量太少,引进渠道狭窄,政策不够吸引人。最明显的是人才工作投入资金不足以及宣传工作不足。近年来,湛江市逐步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但全市人才投入总体水平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财力有限,湛江人才工作经费不够多,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研发和人才服务等需求,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支持上。加上宣传方式不够灵活,柔性人才引进模式也没有广泛推行,凸显不出湛江对人才的吸引。
激励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湛江创新效率的提升。近些年来湛江市创新人才的收入已经几次上涨,与其他城市相比,创新人才的收入并不占优势。2010年以来,房价等已经上涨了几倍,很多人才沦为“房奴”和“孩奴”,巨大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会对他们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人才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健全,导致很多人才不能在职称认定、收入获得中得到正常的补偿。虽然,在科技研发、医疗等领域人才得到“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不同政策叠加支持。但根据现有的评价标准,由于学历、科研成果等因素,对于湛江的基层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而言难以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一些人才支持政策并未完全反映人才的实际价值。
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好感度的影响是很大的。就物质条件而言,创新人才对于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生活保障条件十分重视。但是,目前湛江给人的“幸福感”还不够,特别是生活压力以及社会治安方面带来的影响。在精神上,各类人才对于“认同感”也是十分看重的,一个具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创社会氛围的城市更有可能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湛江目前尚未真正这样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一些本地人素质低下,往往很容易与外地人出现矛盾,导致很多外来人才没有真正感受到社会的重视,甚至出现受欺负、排斥等情况,以致于很多外来人才在工作中精力分散、心生怨气、降低创新活动效率,也导致了人才的进一步外流。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探索,不断完善和实施具有湛江特色和优势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湛江“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主要围绕着五大产业振兴,实施人才“十百千”等七大人才计划,为科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城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做好科技人才引进规划,明确人才引进的规模、层次和专业需求,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和服务平台,制定科技人才需求目录等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才机制,严格规范科技人才准入条件,通过严把人才入口关,提高科技人才引进的质量水平。以学术委员会为考评主体,对拟引进的人才从学科、研究领域、科研成就等多方面组成的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以确保所引进的科技人才能与单位学科建设和发展相匹配,以防止科技人才的盲目引进。大力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思维。
坚持以湛江科学技术“十三五”规划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湛江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培训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和凝聚具有重大科技任务的创新人才,注重加强高新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批科技创新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领先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与课题的项目投标,推荐担任主持人,使人才的成长与科技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技人才培训和储备方面,有必要加强各辖区内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不仅要实现资源互补,还要搭建合作平台。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探索高校和新兴企业科技人才“双向工作”。
以高投入营造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发挥好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可支配经费。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如绩效奖金,间接成本补偿等。提高科研人员工资水平,充分体现其创新价值,充分发挥人才资金的使用。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技术创业投资机制,吸收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形式社会资本,参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发展基金,鼓励社会组织设立人才激励基金。为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或财政补助,为科研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自由探索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以工作职责为基础,以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估发现机制。建立人才流动分配机制,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优秀人才以创业、技术持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咨询顾问等方式开展工作。鼓励人才向关键行业、关键区域、艰苦岗位流动。
湛江市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人才服务体系,帮助人才快速落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注重人才引进建设工作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科技人才基地,积极建设创新引智基地等。湛江在科技人才落户和住房保障上成本较小,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为科技人才提供便捷的落户服务和更好的住房条件。同时,加强各部门协调与配合,为人才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宣传全省优秀科技人才在我省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精神。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将通过建设人才公园,建立人才日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大力的宣传,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