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确保重庆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7-12 23:30贾童中国人民大学
消费导刊 2019年4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贾童 中国人民大学

一、脱贫攻坚背后的“初心”

摆脱贫困,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源于他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扶贫情结,在梁家河,他最大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了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宁德,他带领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一直到省里、到中央,扶贫这件事他始终挂在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0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等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重庆市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15个贫困区县,贫困集中度高。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讲到,“最担心、最揪心、最不托底的事情就是扶贫”,强调重庆脱贫攻坚的这个任务不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全面脱贫困难较多,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山高沟深,还有一些属于深度贫困,要彻底实现全部脱贫,面临重重困难。二是巩固已完成的脱贫成果难度较大,一些脱贫对象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刚刚越过贫困线,自我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随时有重返贫困的可能。三是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任务较重,目前获得的脱贫的成果,有的只是面上的脱贫,想要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区域性彻底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为进一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4月换乘3种交通工具来到重庆大山深处的华溪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镶嵌在群山高山之中)视察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到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

据一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已脱贫48.04万户171.2万人,还有4.58万户13.9万人未脱贫;重点区县整体摘帽14个,重庆的贫困区县还剩下4个,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1%降低至0.7%;贫困村减少至33个。这4个数据显示重庆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距离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区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还存在差距。

重庆脱贫攻坚已到了由整体全面向纵深推进,向深度贫困聚焦聚力,向最难啃的“硬骨头”精准发力,力争2020年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区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推动高质量精准脱贫。

三、深化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市掀起了脱贫的热潮,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任务中,层层完善脱贫目标,全面聚焦深度脱贫,不断增强基层脱贫攻坚活力,脱贫攻坚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产业扶贫动能不足,扶贫项目单一

产业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水果、中草药等种植业,受天气、市场需求波动影响较大,扶贫产业项目单一,收入来源的过于集中,扶贫致富缺少稳定性,依托产业带动脱贫效果不明显。加之,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充分,贫困区发展潜力略显不足,贫困人口收入来源结构较为单一,脱贫水平和脱贫质量不高,存在重新返贫的风险隐患。重庆市贫困人口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两个区域实施生态保护和治理生态脱贫办法有限,依托生态脱贫的路径少,贫困人口收益还偏低。

(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短板效应凸显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在贫困人口集中的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问题更为凸显。据统计,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有2个分布在这两个区域,贫困区域分布集中度较高,18个贫困区县面积和人口占比过半,分别高达70%和61%。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较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制约着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步伐。

(三)政策扶贫衔接不够,仍需持续聚焦

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比超过56%,因学致贫的占比接近28%,因残疾致贫的占比20%,因病、因学、因残,是导致贫困的最关键因素。调研发现,配套政策措施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衔接还不够紧密,贫困群众因重大疾病、慢性病导致贫困的,因负担不起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导致失学,部分贫困区县危房旧房未改造的现象仍然存在,贫困群众信息还存在匹配不精准的现象。因此,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根治贫困、消灭贫穷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需进一步提升

扶贫还要“扶志”,经过走访调查,部分受访农户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的思想,有的贫困户甚至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自我放弃或懒于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动能不足,等待政府帮助解决问题的依赖心理较为明显。有的贫困户坐吃山空,靠政府每个月补给生活,缺乏发展积极性和发展规划,甚至将政府帮扶当做“福利”,想要政府长期帮扶,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四、聚焦高质量脱贫的几点措施

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国全社会发出号召,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做出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对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三个坚持”、“三个重点”、实现“三大任务”的总体战略安排,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为我们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是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产业发展带动。首先,多渠道开发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升级,围绕“旅游+”“生态+”“金融+”“互联网+”等,深入推进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搭建配套的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文化旅游村镇建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渠道。其次,主体培育农村龙头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实施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将农产品包装成附赠价值商品,深加工农产品,打造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特色农产品,打造充满活力的经营环境,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第三,加快改革创新,推进市场化发展。深入挖掘贫困乡村生产要素和市场价值,纵深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推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激发乡村各种生产要素活起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收,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其中,提高收入,争取实现有能力劳动力全覆盖。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破短板,推进高质量精准扶贫必须下大力气、下大决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深化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必须着力破解农村交通、农村用水用电、农村通讯等“瓶颈”的制约,打通乡村道路最后1公里,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村村通宽带、户户有信号”。二是在抓好农村“招商引资”,充分引进社会资本,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资金,充分发挥社会资本“造血”功能的同时,发挥金融资本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涉农贷款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撑。三是全面提升贫困人群居住环境,加强贫困地区,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开展生活污水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对家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稳步提升贫困村人居环境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具有巴渝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着力完善精准扶贫保障政策

推进脱贫攻坚、追求幸福生活,获得感很重要,扶贫的过程,要注重政策的惠及面和公平性,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落到实处。在教育资助方面,扶贫先扶智,重点缓急贫困家庭学生高中、大学阶段的支出压力,在学费、生活费等方面配套更优惠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额度,让贫困学生无学费之忧。在健康扶贫方面,深化落实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对因疾病导致贫困的区中机遇兜底保障,大力集中救治,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切实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医疗支出负担。在住房安全方面,锁定贫困危房改造,健全常态化监测机制,密切跟踪已脱贫、未脱贫群众住房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改造。在饮水安全方面,着力解决季节性缺水、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等问题,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护,提高水质,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

(四)着力提升金融扶贫水平

一是规范扶贫领域融资,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投入,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局深度贫困地区,鼓励金融行业对深度贫困地区发放的精准扶贫贷款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调动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普惠金融、“三农”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展现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弱势群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定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合规增加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和贫困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银行机构在政策扶持下要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三是银行与证券联手,在银行间市场、证券公司等市场主体依法依规设立或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扶贫公益基金,发行公司债券等按规定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五)着力完善大数据精准管理体系

依托大数据现代信息科技,实施扶贫大数据精准扶贫战略,加快建设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基础数据互通共享,项目资金精细化管理,提升脱贫攻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工作水平,完善推出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大数据比对,对脱贫对象进行大数据比对,全程跟踪记录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生产条件改善情况,扶贫项目落地发展情况,动态管理扶贫工作进展和落地情况,为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打好基础。

(六)着力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最终的奋斗目标,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户的产业帮扶,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降低贫困群众的脆弱性,实现稳定脱贫,跳出“贫困陷阱”。在保障脱贫群众收入多元化,增强收入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激发贫困人口发展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等靠要”思想。为此,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打赢脱贫攻坚持久战,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公共基础管理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和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以形成内外监督多方参与的局面,不断强化内外部联合监督机制,有效推动“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