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530000)
在2016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相比较于之前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成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观,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对多媒体的滥用、对音乐的本体的理解和关注程度不够,这就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是引导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的核心思想。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音乐课。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和手段熏陶学生欣赏音乐、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学的载体和手段之一,以其强烈的音响效果和现场听觉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课堂中。钢琴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可以传达作品中的音乐情感与内涵,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个人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钢琴伴奏已是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一个必备技能,它起到了艺术指导的作用。一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更直观的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感受、去欣赏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旋律和音高的起伏、音乐的强弱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更有利于歌唱的完整性。二以课型来看,可以分为唱歌课和欣赏课。在唱歌课教学中,钢琴伴奏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情感,提高音准的概念,并可以跟随旋律的走向找出歌曲的强弱,有利于体会歌曲情感;在欣赏课教学中,钢琴伴奏更利于掌握节奏,速度力度,能够帮助学生从复杂的节奏中培养出听赏节奏的能力。三以学生的角度看,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引起学生关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审美心理发展。
据本人在某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百分之四十的音乐教师不会弹钢琴伴奏,只会右手弹奏歌曲的旋律;百分四十的音乐教师会简单的配一些伴奏,比如左手八度,右手主旋律,或者左右手相同和弦的无旋律伴奏;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音乐教师会弹奏“花样”伴奏肢体(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有旋律伴奏或者无旋律伴奏。如备课时间变长、伴奏的流动感缺失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对我们的预期效果的评估,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于音乐教师普遍伴奏技能偏弱的这种现象,一所属的专业不同。音乐教师种类多,大致分为声乐和器乐,所以专业的不同,导致大家的强项就不同,在钢琴伴奏技能上会出现一些水平的差异。二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基础知识能力不够。一些普通高校或者师范类的高校对于钢琴伴奏这门课程不给予重视,对任课教师水平的考核也不够严格,在任课期间,教学态度不认真,所以导致学生对钢琴伴奏这项技能也是迷糊状态。三音乐教师自身的问题。音乐教师自身对钢琴伴奏不够重视,在钢琴伴奏技能上实践少,导致技能水平薄弱。
要想弹好钢琴伴奏,基础的乐理和声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要掌握基础的节奏节拍、音程、和弦的原位及转位、大小调体系、四部和声法则,如何利用和弦之间的关系编配和声、转调、离调等知识,并能将在键盘上运用自如。
大小调体系包括大调式与小调式。大调式又分为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六级音降低半音)与旋律大调(上行不变,下行降低六、七级音),在三种大调中呢,最常用的是自然大调。教材中的歌曲多以欢快,活泼的歌曲居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调式分为:自然小调,和声小调(七级音升高伴音)与旋律小调(上行升高六、七音,下行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分辨大小调。如果上述的西洋调式都被排除了,就要考虑民族调式。民族调式分为:五声、六声和七声调式。五声调式是指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五声调式的骨干音也是主音、属音和下属音,但角调式没有属音。六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清角音(角音上方小二度)或变宫音(宫音下方小二度)构成的。
首先要熟悉歌曲的旋律,反复的聆听、演唱歌曲,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根据歌曲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伴奏肢体,柱式和弦的特点是坚定有力,半分解和弦的特点是节奏感强,分解和弦的特点是流动感强。如:儿歌,可以采取一些欢快的旋律作为伴奏,采取无旋律伴奏,简单柱式和弦,左右手交替进行弹奏;类似国歌种类的歌曲就要采取进行曲风格来作为伴奏,采取的柱式和弦,四拍子的节奏,第一拍慢,后三拍类似三连音的弹奏,这样才能体现歌曲的庄严;抒情类的歌曲,采取分解和弦伴奏;要想弹好钢琴伴奏,学习伴奏手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任何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是辛的汗水浇灌来的。钢琴伴奏也是如此,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学会编配和弦并在键盘上反复尝试,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相信一定可以在伴奏技能上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