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婷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说到。到今天“教”“育”这原本各有所寓的二字合二为一,成为“教育”。今天的教育,于个人,是吸收知识、完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于国家,是立国之根本;于民族,是进步的坚韧基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历来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高度重视。
据调查发现酉阳县的普通话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普通话推广和应用范围极窄,使用率几乎为零;当地民众的普通话水平较低,具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且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对于普通话的重视力度较小,普通话发展速度缓慢。
酉阳县位于重庆东南部,与贵州湖南湖北接壤,由于山大沟深,位置闭塞,与外界来往少,历来就落后贫穷,历史上还被贬称为“蛮夷之地”,在酉阳当地民间话流传这么一句话“养儿不用教,酉(阳)秀(山)彭(水)黔(江)走一遭”,可见条件之艰苦;并且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微弱,位置劣势十分突出,与外界交流困难。因此,酉阳县一直在闭塞中缓慢发展,当地民众一直以“身居世外”的观念生活着,潜意识里将当地与外地在思想上就分隔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方言就可以满足日常交流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普通话的需求非常小。虽说随着渝湘高速和渝怀铁路的开通,与外界来往的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更多的是供当地人外出务工及返乡使用,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作者往往也只能接触较低水平的圈子,因此语言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自治区县,酉阳当地共生活了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外包含有汉族、回族、等民族在内的18个民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历史上,该族先民被称为“蛮夷”。土家族信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浓烈。苗族历史悠久,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时期,以树叶遮羞蔽体,以岩洞或树巢为家,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大山闭塞的地理环境,历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让酉阳县历来的生产生活与外界隔绝,同时也造成了酉阳人思想内向、追求安稳的特点,以至于在习以为常的方言沟通中突然出现普通话会让人觉得很尴尬,一时无法接受。
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教育发展有直接影响,战乱时期山大沟深的闭塞地形是躲避伤害、保存自身的天然屏障,酉阳县在历史动荡中靠地势得以保全,但随着今天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的大形势下,身处武陵山区的酉阳县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外面的优质资源进不来,当地的产品出不去。县内大型企业或工厂近几年才有所建设,就业机会相对过少,直至2014年常驻人口56.24万(户籍人口86.04万),接近2/5的人口(青壮年为主)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当地的以老人和学龄儿童居多。“老、少、边、穷”是酉阳县的真实写照,《酉阳自治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38亿元,2008年40.61亿元 2011年76,96亿元,时至2013年才实现地区年生产总值100.25亿元,增长缓慢,且规模远低于全国其他区县。
长期的经济落后使得当地形成一种“经济要大上,教育顾不上”的境况,财政不足使得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除了酉阳一中、酉阳二中等几所重点高中以外,当地的其他学校的基础建设总体落后,这就相继导致了办学条件的硬件设施不过关,软件能力跟不上等问题。
在酉阳县当地,无论乡下还是县城,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应酬,当地居民全部都是使用方言进行,即使有极其少数人在使用夹杂这浓厚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那也是好友间用做调侃。曾经笔者与一个外地乘客打到了同一辆出租车,在车上那位外地乘客用普通话询问司机“请问xxx地方往哪里走?”司机师傅首选用重庆方言多次向那位乘客解答未果之后,才用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再次解答。在酉阳县,不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在普遍而广泛地使用当地的重庆方言,而当遇到要与外地人打交道的时候方言仍然被作为首选。
自国家“推普”以来,普通话在全国迅速发展,但酉阳县由于地处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再加之有自己的方言体系,使得当地民众在普通话上关注度不够,相关部门的“推普”工作难度较大,相关文件要求虽然也及时向下传达,却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得效果不如人意。“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标语校园里随处可见,但效果甚微。据笔者亲身经历,曾经实施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一律使用普通话,但也只是持续短短几个星期,之后不久,仍然是以方言为主。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语言编织而成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自己听到或者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因此语言与我们的生活,现实甚至人生都息息相关。”1酉阳县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使得过去在经济上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区县,但随着近两年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当地自身的努力,当地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地方财政增收不少,对学校教育的投资力度有明显加大,各项教育基础设施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支持有所改善,现阶段酉阳县的普通话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庆方言的大面积的运用,缺乏普通话语境。针对这一突出障碍,当地普通话的发展工作应当有的放矢,主要以减少方言使用频率、营造普通话语境为主。
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可以将普通话作为规定的工作语言;相关人员在新闻等媒体中发言时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定期开展免费的普通话学习课程,帮助有需要的人员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这样才能自上而下地起到带头作用,更好地鼓励民众主动使用普通话。同时政府部门在地方教育事业上应该端正思想,把教育作为一种去除痼疾、恢复当地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把鼓励支持教育当作一种“拖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把普通话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并进行实践操作,加强普通话知识的应用、培训和宣传。
提高优秀教师待遇,争取改变当地“教师留不住,外面教师不愿来”的师资困境。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开设教师建议信箱,让广大教师对发展普通话教育建言献策等等。
师生群体庞大并且集中,从校园入手对于普通话发展最快速有效。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并且《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机关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语言文字情况,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但要求同时推广使用普通话。因此,需要规定在各个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校园内师生使用普通话,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行不定期巡查以确保规定的有效实施;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开发第二课堂,将学生们课上学到的普通话相关知识和技能,及时在课后得到训练和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学校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展免费的普通话培训,定时进行普通话测试,帮助师生树立良好的语言习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实行个人轮流播音制,鼓励同学们进行广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在公开场合下开口说普通话。以此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努力提高当地民众的意识,只有让当地民众更深刻意识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摒除所谓的“偏见”,才能从思想上扭转局面。这一点可以通过各种大众传媒的渠道进行宣传,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对普通话的认识。
当然,发展普通话并非彻底抛弃方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不断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族内部统一的语言,语言是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纽带,因此方言区的普通话推广不能“唯我独尊”,在以推普为中心同时也要保护好方言的发展。酉阳县老一辈人的语言习惯已难以改变,因此培养年轻一代人的语言习惯才是关键,酉阳县的普通话发展旨在使普通话成为人人所能具备的技能,而不是将方言取而代之。
注释:
1.易媛.《语言学的邀请》述评[J].汉字文化,2018(18):第7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