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字辉 史永霞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000)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个用冷静的笔触探索人性的作家,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读者,同时不忘嘲讽世人嘲讽人性。他一生的创作颇丰,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三十部戏剧,一百多部短篇小说以及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散文、游记、随笔等。在他最为著名的《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孤独探索者的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对人生的探索毛姆完成了孤独的升华。孤独意识是毛姆作品中的鲜明特征,也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毛姆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不仅展现了人们在人生探索的过程中不被人理解,同时也为现代人追求精神净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毛姆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形象,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作者情感的烙印。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之后离开法国随着伯父前往英国生活。从此,毛姆便患有严重的口吃症。毛姆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你应当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是我的生活和写作受到我口吃的影响极大。”“如果不是口吃,我会像我生活在其中的阶级的别的一些人那样,受到同样的古典文学教育;我不会在地球上做一个流浪汉。”1可见口吃对于毛姆的影响极其巨大,带给了他极大的痛苦,让他饱尝人世间的辛酸,这使他对生活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校毛姆没有任何朋友,时常感觉被同学嘲笑,在家里感觉到没有任何亲人体谅他。毛姆在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也经常受到身边同学的欺凌,学究的羞辱。孤独寂寞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孤僻、敏感的性格。甚至到了晚年,他都一直生活在充满孤独和恐惧的世界中。这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孤独意识。
毛姆是一位跨时代的作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经沧桑的毛姆领悟到了各种社会变迁,人性的种种罪恶与孤独,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姆看到了战争对人们的残害与荼毒,生性敏感的他无法从战争带来的创伤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一直在寻求精神上的救赎。在疯狂而又恐怖的世界大战中,充满了人性的沦丧,道德的败坏,使毛姆对人类的进步丧失了信心。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开始崩塌,作为医生的毛姆见证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孤独无助,以及人心的冷漠,社会对人的异化和人的意义的丧失构成了毛姆孤独意识形成的外部环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得毛姆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更加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特德•摩根在《毛姆传》中评价到:“我有一种感觉,毛姆基本上是一个相当悲观的人,相当孤独,他公然宣称对人们感情的冷淡是一种防御性手段。”2毛姆内在的孤独是对世界、对人类充满悲观情绪的流露,投射到他的作品中,便使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种类似的孤独意识。
毛姆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孤独的人,他们内心世界的孤独似乎成为了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毛姆的作品主要关注人们的内在心灵,纵观毛姆的几部长篇小说,他始终关注现代人在精神探索过程中人物的孤独。无论是《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还是《刀锋》,都可以发现毛姆都表现出了深刻的孤独意识:个体在社会生存中疏离社会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作为精神的探索者,他们选择孤独并享受孤独,并在这种孤独的生存状态中思考着人生的重大问题,以独处并探索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内在价值。
自上个世纪尼采提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之后,西方世界的传统价值观开始被颠覆,现代人的信仰找不到依存的根基,人们向往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终究陷入一种迷失的状态。
在毛姆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孤独者的形象,他们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断地探索自由、寻找自由。《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是毛姆笔下的一个带有自传色彩的孤独探索者的形象,他毕生都在寻求着人生的超脱。童年时信仰上帝,怀着无比虔诚的信仰祈祷上帝能够医治好他的跛足,最终在失望之中摆脱了宗教信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是得注意街角的警察。”3青春时期渴望着爱情的欢乐,在遇到米尔德里德之后,一直被一种情欲牵制而不能自拔,她明知米尔德里德是一个虚伪贪婪的女性,但是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普依旧丧失了自我。直到在米尔德里德死去之后,他才重新摆脱情欲的枷锁,在孤独绝望之中获得重生。“人生有两宝,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行动自由。”4毛姆借助菲利普之口表明人生在摆脱宗教和情欲,以及物质束缚的枷锁之后所获得的两大自由。《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了画画而宁愿抛妻弃子,放弃物质优越的生活。他是众人眼中的“怪人”,也是一个为了追求艺术而献身的殉道者。他远赴巴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我行我素,无视社会传统道德,却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把女人当做是享乐的工具,认为“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5他认为女人是危险动物,是实现理想途中的障碍。他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心灵获得自由的地方,最终在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死亡是毛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他通过对死亡的书写来展现其作品的深层意蕴,但是他并不热衷于探索死亡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探索死亡的意义启发读者对死亡和生存内核的思考。毛姆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存在,甚至是连死亡都是孤独的,这种死亡的描写促使人物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枷锁》中的普赖斯小姐在去世的时候只有她唯一的朋友菲利普替她料理后事,她的哥哥到来之后丝毫没有表现出亲情应该有的关怀。她因贫穷而死,却没有人看到她对艺术的真诚追求。她的死亡就像是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不会引发任何人的悲伤与同情。菲利普的伯父凯利先生去世时只有女仆老福斯特太太料理着他,“看了又叫人悲怆和辛酸。”凯里先生虚伪的信奉着上帝,在他的一生中,从未流露出任何特殊的感情,他这一辈子从未真正爱过任何人,但是眼下却本能的寻求别人的帮助。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与空虚所造成的空白为死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最后因热病而死在了西塔提岛上,留下了一副巨作。他死时不要任何人靠近,并且要求将他毕生的作品毁之一炬。《刀锋》中索菲的死时以警察调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毛姆以冷静客观地笔触展现了索菲在面临人生的绝望处境时被人杀害的情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全无看到死亡时的恐惧,只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展现了索菲在孤独中的死亡。
在毛姆的作品中,无论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恋人之间都缺乏交流,关系都冷漠而又疏远,人物在心灵上处于封闭和隔绝的孤独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毛姆的作品笼罩着一层黯淡而压抑的色彩。《刀锋》中的拉里和伊莎贝尔是一对价值观不同的恋人,他们深深爱着对方,但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却绝然相反,伊莎贝尔追求的是物质上的奢华生活,而拉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们也曾多次试图走进对方的生活中,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使得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放弃了靠近彼此的希望和努力。心灵上的无法沟通使得两人的无法进入彼此的世界,最终在伊莎贝尔的嫉妒下,造成了索菲的悲剧。《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原配妻子同样面临着如此的困扰,妻子无法理解丈夫的想法,丈夫也从未对自己的妻子坦诚相待,虽然是夫妻却是形同陌路。思特里克兰德不仅无法和妻子沟通,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是充满着冷漠与隔绝。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他把自己封闭在一座孤岛上,这种封闭的隔绝状态使得作品蒙上了一层压抑的色彩。毛姆小说中的人物驻守在自己心灵的孤岛上面,和外界之间树立了一道道无法跨越的墙,一方面害怕孤独,另一方面却又坚守着内心的孤独。
毛姆一生都在孤独中寻求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他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中。毛姆的孤独是对世界充满悲观情绪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的内在孤独的深刻体验。这种孤独意识体现在作品中,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对理想充满希望,心中却满怀孤独与绝望的情绪。这些人物都是个体的孤独的人,在诺大的世界里不断探索自身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毛姆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不为人理解的精神上的孤独,是追逐理想的孤独。笔者结合毛姆的生平经历和其最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从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毛姆小说中孤独意识形成的原因,从而阐释了孤独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毛姆是孤独的文学家,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对人性的揭露,都是留给后人的无尽财富和启发。
注释:
1.[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梅影、舒云、晓静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98).
2.[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梅影、舒云、晓静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69).
3.[英]毛姆.《人生的枷锁》.张柏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91).
4.[英]毛姆.《人生的枷锁》.张柏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35).
5.[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