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远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541006)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本科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掌握景观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景观设计专业的系统训练,能从事室内设计、景观建筑与规划设计、家具设计和园林规划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学科目标及高校创新型教学改革的压力下,以及高等教育受市场导向的影响。近年来,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出现新的名词,例如:实践项目进课堂、工作室教学法、项目导入教学法、以赛促教促学法等等诸多所谓创新型的教改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其中效果如何?因高等教育涉及“升学压力”较低且教育效果有一定滞后性,所以评价标准就流于数据形式化。形式化就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为好看;二则是难吃。“好看”在于“账面上”的教改样式多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教师个人有“教绩”,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政绩”;“难吃”在于“苦”了学生,何为“苦”?即,广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基本处于懵懂状态,就被硬拉进某个设计单项中去接触所谓的“实践”,最后的结果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严重碎片化,对“景观个性”一知半解,而对“景观共性”涉猎极少,专业知识陷入桎楛。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以“项目导入法”为例,实际项目进课堂其本身是件非常值得肯定的教学改革方式。但,这样的教改方式并不是新发明,景观设计专业自设立之日既有之。只不过此前名称为“精品室内案例解析”、“精品景观案例解析”或为“精品建筑案例解析”等等。全都是对现有的且已成型的并在业界和学界达成共识的优秀实践案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而这样的课程安排是在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学科专项基本知识“两基”之后的知识与实践对接,切记此实践是“精品案例”,有“个性”。但是,此处之“个性”,是学生掌握“两基”知识之后的“共性升华”,而非以偏概全。
“项目导入法”本无可厚非,但目前为何经不起推敲,被学生们所诟病。至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问题的实质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践项目进课堂”,以练促学,籍学利练,能进一步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专项设计基础知识,也即是上文所提之“两基”。但是,前提是“两基”必须扎实完成,不能流于套路、过场。即“实践项目进课堂”应安排在哪个年级和什么时间展开及怎样展开、怎样收尾?
本科教学主要完成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是什么”(What)“怎么做”(How)1。举例来讲,景观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本二学生课堂上绝对不能以实践项目为主。原因不言自明,本二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景观设计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不清楚不明白的情况下,主讲教师开课之初就拉着项目进课堂让学生们做实际项目,试问此种实践练习能达到“以练促学”的目标吗?无非是进入了另个“开门造车”的表面形式化的实践。此种实践虽为“开门”,但开门时机不对,极易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的片面化,认为此所做之实践,乃专业之全部,导致“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之形而上学的囹圄。
此阶段的“实践项目进课堂”也使主讲教师罔顾教学大纲规定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看似重实践,实际上也含有私心作怪。何种怪?乃是不顾学科发展规律,抛弃学科基础知识的深入讲授,把长达七八十个学时,近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变为,“一周见一次面,一月去两次现场、课程结束邀请所谓的甲方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看似学生接触了实践,哄好了甲方,了解了市场,但这不能代表真正掌握学科的真谛。甚至有挟学术身份谋求商业利益2之嫌。因此,“实践项目进课堂”的时机应是本三下学期,本四上学期,更为重要的是“两基”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的情况下开展,甚至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大力开展。
注释:
1.汪洁琼,刘滨谊,王敏.鱼与渔——基于批判思维的《景观学理论》LAT教学模式[J].中国园林,2017(04):60.
2.林开泰,董建文.中国大陆风景园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美园林教育探讨[J].中国园林,2017(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