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54150)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一个由多种文化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组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正是深入学习和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开拓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的萌芽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原理研究中首次浮现。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启了对这一问题的初探。《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
80到90年代间是发展阶段。在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 首次单列一章展开论述,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罗国安在其主编的《德育环境论》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他表示德育环境是德育的客观基础、基本依据、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成果空前繁荣。例如,戴钢书在《德育环境研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同时“依据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沈国权分析了其构成和特征,和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环境建设中的调节作用;周琪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对概念、分类、形态、功能和研究宗旨进行详细系统地论述。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立足多个视角、阐述了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高度、视野、范围。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领域的研究,集中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内涵的研究。 其内涵最初被阐释为“环境的某一具体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单位(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以及在现代化社会具有特殊功能的传媒环境”;邱伟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首次将文化环境内涵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在张耀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综上所述,学术界的研究都强调文化环境由文化要素构成,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特性与作用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所具备的教化功能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形成还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学者都赞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渗透功能等。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周琪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教化功能与实践功能进行了论述,认为他们是有关联的;蒲小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及建设研究》中,也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而言,它具备深厚的“塑造功能、交流沟通职能、感染功能和评价功能”。在特征方面,姜正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从结构、本质、外在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相对全面的论述;在《德育环境研究》中戴钢书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归结为阶段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张耀灿教授就如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给出了思路及方法。他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建全思想道德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文化环境制度,开发、整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学者周琪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三重规定》中认为,坐标、原则和尺度的三重规定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实践必须置之其中;在《从爱因斯坦“时空观”看思政教育文化环境建设》一文中,姚书志、苏婕在指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文化的统一战线。
(四)从特定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进行研究。这课题研究通常立足于社会大背景下,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现实多变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较为热门的是探讨科技发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力的研究,张立平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原则向度及趋势探析》中认为“网络催生了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现实空间相对应的虚拟空间的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着眼于高校、军队、社区等新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进行研究。
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研究成果略少,简单的统计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关专著与期刊论文数量均不多。在专著方面,国内大约有十几部专著书籍的部分章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问题进行了论述探讨。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检索为搜索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35篇相关的论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数量也是不多的。
其次是部分研究略带片面性。起初,学术界尚未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问题进行直接的研究,而是更多地集中于研究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陆庆壬对社会意识形态和传媒坏境的影响展开论述,以此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21世纪,学术界开始对文化环境的功能问题进行系统的相对深入的研究。杨矾、贾恒德在《新时代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文化环境的渲染之所以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作用,原因可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环境的整合、评价、批判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可见,学者对文化环境的功能的研究已经上升至理论高度,但在问题的概括方面仍有一定的片面性。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发展相比于国外较为落后。但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研究还是取得了突破。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特征、构成、作用等研究中对建设的强调,对教育与文化的探讨,以及对特定视角的领域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定位越来越清晰与恰当。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当代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既定存在条件,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直接体现了其目标及成果。环境的渲染为教育内容与社会中的实践活动、人的发展等,提供基点和平台,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生命力和优秀文化力,这就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契合度明显提高,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环境教育功能就为社会思想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导向、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但是,当今社会文化环境具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使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契合度不高,影响教育的成效。当今世界文化异端纷呈,人们为各种文化包围裹挟,社会文化环境出现复杂性和异质性。大数据高速发展,信息化常态呈现,促使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呈现了冲突和和解、裂变与融合,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滞后性和社会文化环境多变性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加强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增强应对力,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担负起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