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斯芮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550025)
西方古典修辞学传统认为,演讲是否打动人心,取决于演讲者劝说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修辞劝说是一门通过语言来对受众进行影响和劝说的学问,其强调对语言魅力的有效运用。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劝说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诉诸情感、诉诸逻辑和诉诸人格。为了使演讲具有说服力,演讲者在讲话中注入了很多情感,例如恐惧,同情,愉悦和其他情绪,最终目的是增强说服的效果,这对于实现演说者唤起听众情感并激发他们的灵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说明了演讲与修辞之间的关系。在众多演讲中,毕业演讲具有独特的特点。在毕业之际,各大高校邀请名人到大学发表演讲已成为了一种传统。经典的演说有意义,有价值,令人振奋,甚至令人终生难忘。哈佛大学毕业典礼邀请名人演讲的传统素来已久,其演讲内容大有意义和价值,可读性强。目前,国内外从修辞劝说的角度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原文的研究较多,但对其汉译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从修辞劝说的角度出发,旨在以修辞劝说两种模式---诉诸人格(Ethos)、诉诸情感(pathos)为理论依据,结合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翻译方法与增译、省译、词类转换等翻译策略,以双语读物“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中1940-2012年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的汉译进行分析;分析译入语中是否实现了同样的劝说效果;分析译者翻译中的亮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一种劝说能力,并提出了修辞劝说三模式,即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及理性诉诸(罗念生,2006)。本文只讨论前两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感诉诸就是激发听众的情感,使之产生同情心、注意和接受言说者的观点、提议,进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修辞手段。言说者必须研究和了解听众的心理,以便能激发和控制他们的情感。为了更有效地运用情感诉诸修辞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从三方面对每一种情感状态进行研究:产生这一情感的心理状态;这一情感的发泄对象;触发这一情感的原因,因为言说者只要对这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引导听众产生这种情感状态。人格诉诸强调演讲者的角色在劝说中的重要性,即演讲者要建立信誉。关于建立信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意识,善意和良好的品格。拥有这些特质的演讲者对听众来说才是可信的。换句话说,如果演讲者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信誉赢得听众的信任,那么他应被认为是真诚,正直,聪明,诚实,明智和友好的。大多数演讲者在英语演讲上都成功运用了人格诉诸,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何晓勤,2004)。
人格诉诸和情感诉诸已被广泛应用于演讲之中。实现这两种劝说模式的方式有多种,如引经据典以增强演讲的语气,分享自身的经历以引起共鸣,使用生动、押韵的语言,或运用一些有说服力的例子等等。为了实现最佳的劝说效果,演讲者需要确认演讲的目的,收集足够多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演讲风格,掌握完善的演讲技巧并与听众建立联系。
本文以双语读物《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为研究对象。此书集思想、智慧、文化、历史于一体,精选了34篇1947年至2012年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优秀演讲作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上的演讲者(不少是哈佛的校友),可谓都是事业有成、享誉一方的成功人士。各行各业的卓越人士,讲述着他们自己曲折丰富的人生故事,她们所经历的大起大落、成功和失败;她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还有他们对哈佛靴子的殷殷期望和热情鼓励。不仅如此,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年复一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也实时地反映出当年的国际局势和人们关注的话题。有时,身处决策层的领导者甚至借助这个平台传达出政府将要采取的重要举措。
(1)排比句的使用
例1.“Think about the people I just described to you……Think about how they mad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Think about how they mingled art and commerce for the public good.”
译文:“想想我刚才跟你们提到的那些人,想想他们如何做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想想他们如何让世界有所不同…;想想她们如何把艺术和商业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公众利益。”
(摘自An Actor’s Own Words)
约翰·阿瑟·利思戈是历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者中的第一位专业演员。他是哈佛的校友。他多才多艺,除了表演,还编写过儿童读物,录过唱片,在这次演讲中,他的风趣幽默和表演天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他在这次演讲中讲的第一个话题是冒险。在这段话中,约翰·利思高使用排比句来加强语气,使文字更有力量。在英语中,排比句不仅可以增强说话者的语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中文也是如此。则译文在结构和逻辑上须与原文相似。从此译本中可以看出,译者在尝试保持原句结构时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此外,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符号的使用。英语中的排比句,成分与成分之间使用句号隔开,而中文里使用分号。该译文中也有所体现。
(2)隐含意的使用
例2.“Choosing to live in narrow spaces can lead to a form of mental agoraphobia,and that brings its own terrors.I think the willfully unimaginative see more monsters.They are often more afraid.What’s more,those who choose not to empathise may enable real monsters.”
Translation version:“选择生活在狭隘的空间里,就会害怕面对外面的世界,这同样会给人带来恐惧感。我认为,那些不愿展开想象的人会看到更多的恶魔鬼怪,因而会感到更加害怕。更糟的是,选择不去同情他人的人,可能会激活真正的恶魔怪兽。”
(摘自The Power of Imagination)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罗琳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罗琳超凡的想象力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次演讲中,她使用了小说中出现的词来演讲。此例中,“agoraphobia”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社交恐惧症”,但该词通常与孤独、不友善甚至胆怯联系起来。这里,该词被译为“害怕面对外面的世界”,而不是直译为“社交恐惧症”,符合原文意思,也使得行文流畅有逻辑。此外,“monster”指“一种虚构的,古老的生物,庞大,丑陋且令人恐惧”。这里,“monster”指消极情绪。译者将其译为“恶魔鬼怪”,生动地描述了缺乏想象力会导致的后果。
(3)比喻的使用
例3.“None of these can be cultivated in a soil of acrimony and resentment.From this soil spring the weeds of antagonism,envy,and fear---weeds that may crowd out the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Translation version:“一个有用的多边体系取决于谈判,妥协和协议。在怨愤和不满的土壤里,是不可能培养出这些结果的。从这个土壤里萌发的,是对立、嫉妒和恐惧的杂草…”
(摘自The Impact of Multilateralism)
庞博思曾任命为墨西哥总统,现任耶鲁大学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上,他的演讲主要强调多边合作。他的语言简单但含义深刻,且他善用修辞来形象的阐述事实。这个例子中他就用到了隐喻。隐喻是一种通过某些特定方式引用相同事物来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演讲者将全球大环境暗喻为soil,将对立、嫉妒和恐惧这些消极的状态暗喻为weed,使得原语十分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心中同样的感受,译者将这两个词都直译了过来,没有打破演讲者在此处使用的暗喻的修辞手法,实现了劝说的有效传递。
(1)树立良好的形象
例4.“A rule-based system is in the interest of all countries---especially today……Today,the strong feel almost as vulnerable to the weak as the weak feel vulnerable the strong.”
Translation version:“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体系,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这在今天尤为重要……今天,强者觉得易受弱者的伤害,几乎就像弱者觉得易受强者的伤害一样。”
(摘自Three crises,and the need for American leadership)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1962年开始了他的联合国生涯,直至退休,可以说他大半生的工作只和联合国有关。他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以及巩固联合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核心地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他演讲的主题与国际社会联系在一起,他的演讲内容、分格及语言都充分展示了他不一般的身份。这段话摘自他2004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内容。在哈佛毕业典礼上,他演讲的主题围绕三个危机进行展开,这段话是对第一个危机进行阐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是个判断力极强的人,对当今社会情形了如指掌,他的这段话也总结了如今的国际社会的危机及当下人类面临的挑战。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他完美的塑造了友善的形象,实现了有效的人格诉诸。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何有效地传达他的意思,如何在译入语中也能体现出他的友善,如何有效地在译入语中也实现同样的劝说效果便是一大难题。对这段话的翻译,译者用了直译的方法,也适当的增译了内容。比如说对“especially today”的翻译,直译过来的意思是“特别是今天”,而译者译为 “这在今天尤为重要”。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两个词表示强调,强调前文所说的“建立…体系,很重要”,所以,为使译入语中实现同样的效果,也能表示强调,译者便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译为“这在今天尤为重要”,“这”指的是前文所说的“建立…体系…”尤为重要指“建立…体系符合国家的利益”这项举措尤为重要。所以,译者对“especially today”的翻译处理得当;此外,译者将“the strong”和 “the weak”直译为“强者”和“弱者”,这两个词表泛指,不具体,而结合上文可知,这句话中的 “the strong”和 “the weak”分别指代“强国”和“弱国”,所以译者此处也使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将具体的指代增译了出来,不仅使中国读者明白了演讲者的意思,也凸显了演讲者的主题,从而实现劝说。
(2)展现良好的品质
例5:“I have always been wary of making commencement speeches because I don’t think of myself old enough to have any real wisdom to impart on such an august occasion……So I accept this task,with some trepidation.”
Translation version:“我一直对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退避三舍。因为我不认为自己具有足够的资格,在这样一个庄重的场合来传授任何真正的智慧……所以我是诚惶诚恐地接受这个演讲邀请的。”
(摘自We Live in an Age of Progress)
该演讲由美国著名评论家费雷德·扎卡里亚发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段选自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开场白。他坦诚的告诉学生这是他第一次演讲。他试图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现出谦虚,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因此,译文也需反映出他的谦虚、谨慎。原文没有难词,语言简单又直接。“be wary of”表示小心。如果某人对某事或某人警惕,此人便会小心谨慎。“退避三舍”的原始含义是为了避免冲突而撤退。因此,译者将“be wary of”译成四字成语再好不过。不仅简洁明,还生动形象的表明了原文的含义。其次,如果将“Old enough”直译为“足够老”,译文便会生硬且无法再现原文含义。但译者的版本“具有足够的资格”符合中文表达,并展示了扎卡里亚谦逊的人物形象。最后,最后一句话中,“trepidation”指对将要做或经历的事情的恐惧或焦虑。译者将该词译为四字成语“诚惶诚恐”,展现了演讲者真实的内心状态,实现了目的语同样的说服效果。
本文以修辞劝说两种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汉译本进行了分析。从修辞劝说角度探析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汉译,有助于译者对劝说型文本的翻译,以期在译入语中实现同样的劝说效果;有助于增强中国读者对此类文体修辞的感悟力;有助于更多的中国读者对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了解与关注;有助于演讲爱好者提高演讲语体的修辞技能;对英语学习者提升语言驾驭能力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