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10000)
今天,Vlog已经成为全球年轻群体艺术化、人格化表达自我与记录生活的主要方式,并逐渐影响到中国的年轻群体。通过视频自拍和自述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自述,通过文字、图像加上配乐等方式,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制作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Vlog 的拍摄制作者被称为vlogger。
Vlog即“video blog”(视频博客),是用视频的形式记录生活的日志样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从blog(博客)的纯文字记录心情生活的方式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图文结合,再逐步发展到视频的方式,实现了从文字到视觉的转变。
短视频的记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审丑方式转向以审美为基础的视频记录形式。vlog视频一般以5—10分钟的时长为主,视频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都是自己,经由本人的后期剪辑再发布到个人的平台上有受众进行互动。这意味着vlog视频的准入门槛较高,受众人群更偏年轻化和精英化。而随着vlog平台的增多,大众心态的转变,Vlog也实现大众传播的转变,现今形成了“全民vlog”的热潮。
近几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在我国快速发展,短视频始于2013年,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是因为其视听形式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时长短、即拍即传。借助移动设备可以直接进行拍摄、编辑、美化、发布,制作周期短、便于操作、成本低,大众的参与度高,符合大众乐于分享的心理特征。
短视频主要分为社交平台类、内容发布类和摄影类,它们虽然分类不同但都具备拍摄、编辑、发布,跨平台传播的功能。其中“抖音”、“快手”这类集制作、分享、互动为一体的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最大,成为UGC的大众传播形式。
而随着短视频大众化的传播,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就其传播内容而言,优质原创的内容缺乏,同质化严重。普通网民作为主要的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其视频拍摄、制作水平及审美水平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无法保证其短视频的质量。短视频的发展也面临了挑战,新兴的短视频形式——Vlog,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一波vlog热潮。
传统形式下的短视频凭借其传播优势占据了大众的日常娱乐生活,从而大量低俗、低劣的内容产出,成为“审丑式”的视频形式。而vlog作为短视频视觉文化的延伸,从其产出的视频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内容“丑化”的转变,并呈现出“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1在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偏向于利用消费符号划分所属阶级,一些有个性、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群体对文化审美品位也进行了划分,他们抛弃了大众化的短视频生产,从而转向能够迎合他们趣味,体现差异化和个性的视频形式——Vlog。
Vlog在国内兴起之初,因其具有一定的门槛,所以传播范围较小。其中,vlog的内容,要有独特性,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主观性更强。对vlogger来说,他们要敢于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在初期,vlog并没有像抖音之类的平台进行拍摄、剪辑、发布,而是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编辑能力,从策划视频开始,再用相机和手机拍摄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再进行剪辑配乐。vlog的内容生产者如节目编导一样,需要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整的视频叙事。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受众,视频内容需要更加精彩,这充分考验着生产者的文化审美和视频叙事的能力。
UGC用户具有表达的欲望,而vlog就是满足了年轻群体的表达欲,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并且有想影响他人的愿望。伯明翰学派通过对1950年代以来的朋克、嬉皮士、光头仔等的深入分析,总结出青年亚文化的三个特点: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vlog所具有的特征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在新媒体环境和网络文化下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亚文化内核。
Vlog是短视频时代由主流大众文化向小众青年亚文化的过渡。Vlog 在国内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最先是从海外留学生开始,他们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目的是缓解自己在异国的孤独感,以视频的方式寻求共鸣,是一种社交方式。2作为国内的第一批vlogger,井越是中山大学的博士,他的vlog有较高的美学意味,视频内容和剪辑方式给人以美感。竹子是在国外生活的北京姑娘,是一个自信、洒脱、真性情的女孩。所以vlog的发展初期是以在国外的留学生和有个性、有想法的博主为主。
在国外,vlog发展较早,其最大的播放平台为YouTube,并且YouTube有一定的政策和功能支持vlog的发展。在国内,vlog出现的初期,并没有大量平台的支持,其中以哔哩哔哩是最早的呈现平台,而其的内容生产者,习惯称之为“up主“,他们以分享特定的某一主题为主,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受众面较窄。
充满个性的vlog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其独特的短视频特征不可分割。vlog讲求真实,虽然以个性化为基础,但真实是吸引大众的首要因素。因为vlog提倡的是自主性的呈现,无表演真实生活的记录,更加接地气,受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实现身份认同。
vlog内容丰富,可以体现大众的生活体验,传达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心情,旅行生活等,所以vlog也体现了“平民视角”。越来越多的明星加入到vlog的大潮中,以自拍和他拍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心情等,掀开了明星的神秘面纱。欧阳娜娜的vlog广受欢迎,她以分享日常生活为主,作为留学生和明星的她,分享了学习、工作,明星的幕前幕后,一个可爱大学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vlog不同于其他短视频的垂直领域的精细划分,它可以在一个视频里包含多个主题。大致分为,日常生活类,美妆分享类,旅行记录类,测评类和学习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vlog的主题是A day with me(和我过一天),这类主题的vlog就是记录博主一天的生活,平淡的日常或是精彩的活动,观看别人的生活可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也可以达到身份认同。在澳洲生活的博主子时当归,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和生活,不会加速,没有过度的滤镜、特效。
旅行记录类是以旅行为主要内容,通过拍摄旅行画面、音乐搭配等记录旅行。旅游类的有几分钟的短vlog,主要以音乐和画面的形式出现,展现旅行中的精彩瞬间,这类的vlog视频的质量要求较高,如博主皮诺曹儿和她老公发条儿的这一类旅行的vlog,一首歌的时间记录一个地点的精彩片段。还有是记录旅行日常的vlog,通常在20分钟左右,记录在旅行地游玩、美食、住宿、趣事等生活场景和细节,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美妆类通常是美妆博主分享自己的妆容、彩妆、护肤品分享等,受众以女生居多。而测评类的一般以男性博主为主,最新的数码、高科技产品的拆箱测评。而学习类的博主,有的是通过手账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向受众分享学习经验等。
所以,受众可选择的vlog内容更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方面进行视频内容的选择,由此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到vlog中。
vlog受大众欢迎与其情感因素密不可分,从不同的vlog中大众可以达到情感共鸣。受众可以通过视频间接体验到不同vlogger的生活,而获得满足感。旅游类的vlog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大众可以跟随不同vlogger的脚步去看世界。
在后现代社会,虽然大众传播方式多样,娱乐生活丰富,但在这些热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孤感,这时vlog可以起到陪伴的作用,缓解孤单感。不同工作职业的vlogger会在视频里说出自己的苦恼,并分享解决方法。虽然是通过视频媒介的方式,但vlogger与受众形成了朋友般的互动,让受众感受到被陪伴的亲密感。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提到,社交机器人的发明说明人类兜了一个大圈子,还是无法摆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3“人们永远不用独处”则是互联网社交带给人们的三大幻觉之一。但当受众打开自己喜欢的vlog时,vlogger则通过镜头语言成功营造了受众的“在场感”,使屏幕前的受众超越时空限制,在虚拟空间形成了真实关系。
Vlog诞生之初是以缓解自己的孤独感而寻求共鸣的社交方式,与日记的自我传播不同,它解构了自我传播的独处空间,从而发展到与受众互动,达到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并且创作者不断增多并传播的大众传播过程。
在实现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平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vlog的发展离不开其呈现平台的发展。微博和B站是如今最大的两个vlog视频传播平台。B站有“奖励机制”,博主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量获得收益。微博有vlog频道,“微博vlog博主”的认证,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vlog短视频的创作中。并且有专业的公司对vlog达人进行包装、宣传,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后会获得商业效益。
Vlog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即私人生活公开化,在vlog的拍摄过程中,vlogger会有意无意地幻想或计划要呈现出的视频形式和内容,比如,vlog中要呈现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去哪家餐厅吃饭,去看什么电影?Vlogger也会考虑到这个行动背后受众的反馈。这无疑不是一场精心的策划,这场策划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戈夫曼“拟剧理论”。4
Vlog表现出的亲密感,是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朋友的陪伴,让受众会不自觉地来对比自己的生活,可能是反思或是攀比。而隐匿在亲密感的表象下,是vlogger不为人知的编辑和选择,他们更偏向于选择积极向上的,精彩的生活瞬间记录展现出来,过滤掉平淡无奇、枯燥的内容。对于沉溺在亲密感的受众来说,很容易失去对“真实”与“表演”的感知,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当vlog成为一场精心的策划后,它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的真实,还存在吗?作为一种视觉产品的vlog无法等同于日记,因为它本身具有社交性,本质上决定了其内容是经过选择,呈现的效果是经过剪辑、修饰的,它是对现实的“再组合”,所以无法完全等同于真实。
Vlog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给予了创作者更多的艺术表达机会,但vlog的火爆发展背后,也折射出了对人类社会更深远的影响,vlog已经不局限于对本身生活的记录,而是在定义、塑造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为人们将vlog过于轻巧地理解为一种公共空间表达自我的途径,却忽视了它潜在的重塑公共话语和个体生活的能力。其实在vlog的世界里,我们从本身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局外人,是我们生活的导演、表演者和剪辑者,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自导自演的表演。
所以,在迎接这场狂欢的同时,也应该警惕vlog作为一种文化,对于个体和公共空间的塑造,不要让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场大型的围观秀,不要沉浸于对自我生活表演的世界里,毕竟真实不被记录的生活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注释:
1.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王仕勇,曹文扬.表征与价值:基于视觉逻辑的短视频生产——以Vlog为例[J].《青年记者》,2019年06期.
3.雪莉·特克尔著,周逵,刘菁荆译.《群体性孤独》[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
4.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