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文化馆 518000)
我们知道,时间加距离是速度,速度加摆动乃节奏。……苏联专家列普柯夫斯卡亚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外部形体动作的速度与内在紧张的程度合在一起,即谓之速度节奏,而人物内部的心理节奏是外部形体动作节奏的依据,她又强调,舞台上,没有节奏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也就没有了感染力,那么整部作品就失去了意义。
而节奏,在生活中也易被人们挂在嘴边,诸如生活节奏,说话节奏,人生节奏,一般印象中,谈节奏大概都以为是导演的事情,他们身为一军主帅,在排练现场需要把握全剧的节奏,把握每一个角色的节奏。其实优秀的演员在创作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都是在不断揣摩人物心理以及情节变化的,并且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就要通过内心去感受人物以及整体情节的细腻笔触。在由赵蕴如撰写、不久前出版的《梦飞江海》一书中,赵蕴如、苏民关于对戏剧节奏的讨论与对话,科学系统地分析了节奏对于戏剧、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照章摘录“关于节奏的对话”中的一部分:
有人把戏剧节奏同音乐作曲类比,他认为,“戏剧节奏主要指戏剧情节进展的秩序安排。在笔者看来,戏剧的主线以及整体的主题思想构造,包括人物,冲突以及情节变化都与音乐作曲中的节奏感类似其实不无道理。所有的情节张弛,人物的血肉补充,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整体的情节展项进程,都与音乐中的重拍弱拍以及曲调沉降类似,所以情节是戏剧中的曲调,也是戏剧中的节奏感,只有具有节奏感的戏剧才可以说是完整的戏剧,血肉丰满的情节能使戏剧具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吸引观众,观众与表演者一起领略戏剧中的情节波动和人物的喜怒哀乐。
节奏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包括舞台剧,音乐、影视剧都离不开节奏的掌控和把握。
先说晚会,我们在编排晚会的全部节目时,这种节奏感的要求首当其冲,比如,开场,一般是大合唱,大舞蹈,大轰大嗡,要求气势宏大,欢快吉祥,热闹非凡;接着,要有一组稍安静点的,小型的节目做过渡,如表演唱,小舞蹈之类,再下来就是语言节目,这时观众已沉下心来,可以对他们说事了,于是通过语言类的节目画龙点眼,切入到晚会的主题内容;到了晚会的中后段,观众感到累了,要坐不住了,这时要上些杂技,魔术或爆笑小品等节目,让轻松愉快的节奏,调节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再次吊起观众的胃口,继续看下去,最后,在晚会结束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催人泪下的,异常感人的节目,如现场访谈或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编导的情景剧等,这相当于戏剧的高潮部分,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最后,到了晚会的煞尾,通常要上高瞻远望,奔向未来之类的节目,这是一组大套餐,冷热搭配,浓淡相宜,其张驰有度,动动静静的节奏感是其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节奏,并且将其生命力与整体情节塑造和人物塑造相融合。
看一个作品(包括一台晚会)的总体框架和宏观结构。
那么,它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呢?我认为,这牵涉到观众的审美心理学。
一个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搞不清中国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感受到中国山歌,中国戏曲所传达给他的音乐节奏感,感受到那特有的韵律和韵味,然后根据这些,他谱写出歌曲,让人唱,居然一唱就火,这就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忐忑》,它是由一名不懂中国话的德国作曲家作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作品节奏与接受者的审美心态不无关联。所以说,节奏,大体制约戏剧节奏并不能照搬生活节奏,也不能简单等同于音乐作曲的高低快慢,强强弱弱,这里面必须经过创作者也就是编剧的选择与加工,而编剧所依从的原则有三点,一是对生活节奏的浓缩提取,不是简单模仿;二是对观众接受心理节奏研究和尊重;并按照其规律来对生活节奏剪裁与取舍。三是依据自己的作品主题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我们看到,这些对“戏剧节奏”的诠释五花八门,使用的概念与修辞也是各取所需,既不统一,也不规范,让人头大,能不能简单实在点呢?
我认为,正如以上我们所举的晚会编排的例子,戏剧节奏的第一要素应该就是尊重接受者(也就是观众)的审美心理规律,按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人类所有的审美器官的接受节律来合理地编排戏剧。所谓的“戏剧情节的有张有弛的……组织规律”“节奏就是兴趣和间隔的体现,或者说兴趣是出发点,而间隔则是手段。”等等,无外乎都是要吊起观众的胃口,引起他们的注意,维持戏剧有张有弛地进行下去。
但是,这种“维持”,不能在违反生活现象的节奏上进行,相反,要提取或者说是要艺术地浓缩生活中的节奏,提升后使之适合舞台的表现。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戏剧节奏的第二要素,对生活的总结和凝炼。对这一点,我们举常常使用的戏剧节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停顿”来讲——
节奏在塑造的过程中是需要情节的,同时也是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技巧。著名剧作家切柯夫在《樱桃园》中就用了33处停顿。而停顿是揭示戏剧中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式,它常作为戏剧内部的,心理的动作,作为对生活节奏敏锐、准确的标示。剧作家用停顿去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种故意的、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且它经常代表某种十分明确的精神状态。诸如此类手段,还有“静场”、描写,抒情音乐等。
切可夫在《樱桃园》中为什么用了33处停顿呢?因为通过这些停顿在不同的环境与语境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它使戏剧的节奏带有日常生活的气息。可见,人物对话中的停顿正是为了加强观众的印象,让剧本总的抒情调子显得更加突出。戏剧大导演焦菊隐说:“现实生活中最深沉有力的东西,便是停顿。它既表现刚刚经验过的一种内心纷扰的完结,同时又表现一种正要降临的情绪的爆发,或者某种内心的期待。它又表现内心活动的最澎湃,最热烈,最紧张的一刹那。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的内在律动,都是要用停顿来表现的——这是一种最响亮的无声台词,所以,切可夫的停顿,不是沉默,不是空白,不是死了的心情,相反的,是内心生活中最复杂、最紧张的状态所产生的必然的现象。”焦导又说“停顿,转变了人们加快生活节奏给戏剧带来的虚假,使戏剧更加生活化,描述最普通人的生活。”用他的话对比一下当前的小剧场话剧,它们大多加快了舞台节奏,爆笑连连,但却使得戏剧更加虚假,戏剧制造商们为了搏得观众笑而制造太多太烂的笑点,挤走了生活原来应有的节奏和面貌,既无抒情也没有了思考,更没有了观众心灵的震撼!这到底是戏剧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回到正题,再说创造戏剧节奏的第三要素,那就是依据作品主题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除去主题歌之外,全剧都是创造性地运用了京剧的锣鼓武场,使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错落有致,人物内心的世界的揭示具有牢固的根基,高潮自然迭起,恰到好处。全剧充分地运用了“叫板”“慢堂锤”“四击头”“急急风”等手段,营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氛围,突出了百年老宅那特有的苍凉,传统、深沉的主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