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招
摘 要:小学语文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学科,它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得以凸显,以助学生逐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并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内涵的国家栋梁。从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联系生活以及教师提高自身人文内涵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渗透
一、语文课程与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教学,而义务阶段的语文教学,则要求使学生不仅能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基本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能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语文学科应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人文教育的渗透。
那么,人文性指的是什么呢?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张思想的自由与人性的解放,人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教育,其实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学会做人。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1.有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其形的话,则人文性就是其神,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形神兼备。其实小学语文在编写时就带有人文主义倾向,这也显著地体现了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领会编者的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专列》,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传递的是人与动物以及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无疑是带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也许课文内容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此时,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标“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手段”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重点语句中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情谊之美好,进而教育学生爱护鸟类,并体会人们以博大的爱心保护动物的人文精神。
2.课堂联系生活,让学生切身体悟人文内涵
(1)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人事由于离学生较远,学生的体会可能不那么深刻,认识也会不那么全面,认知上就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身边发生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事物,借此拓宽视野,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去公园等地方观察荷花的颜色形状以及姿态等各种特征,或者是通过上网去了解荷花的相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荷花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体会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将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比如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将其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感受与体悟。
3.提高自身修养,做好表率
我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渏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教师是学生人文性的培养者与引导者就必然要求自身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多读与多写则是成为“杂家”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涉猎,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书中的人文精神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食粮,让人文性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侯悦于我们的每个细胞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散发人文光辉,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感染,体悟人性教育,从而从小树立人文之光。
三、小结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业绩。”人文精神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主题,而人文教育也是一项艰巨且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在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同时提升人文修养,并力求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体会、领悟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既能掌握语文这项工具,又能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文内涵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麗.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
[3]林润生.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J].小学语文教学,2005(1).
[4]罗祥.语文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
[5]陈凌峰.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积淀、缺失和生构[J].教学与管理,2003(9).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