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陆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关键词:中学生;个性化作文;语文
一、个性与个性化作文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千差万别”,有的人争强好胜;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率直豪爽……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通俗地讲就是“我的作文”应该姓“我”,也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重点体现在不吐不快、不受干扰、实话实说、见解独特几个方面。
二、作文材料应是对典型生活的个性化展示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是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的确,学生生活就是一座原始金矿,而习作应是经过矿厂提炼的产品。
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写生活的喜怒哀乐、写生活的酸甜苦辣。试想,当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积累储蓄的、丰富而生动的、有趣的、有疑问的及其他留在心上的事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反映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是多好!
所谓材料的个性化,就是说,运用自身材料要个性鲜明,表现的是独特的“我”。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气质不同,性格各异,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学生一旦将这些“不同”充分挖掘,文章的材料不仅用不完,而且必然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三、作文立意应闪耀个性化思维的光辉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在学生生活大体类似的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的个性化就是思维的个性化。作文思维的个性化,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深刻。思维的个性化,是最深刻的个性化,体现在作文上,就是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
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面对当前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单纯记事、没有深度的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的新人、新事、新问题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从教学观念上讲,我们语文教师应本着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不同于教师自己、不同于“定论”的思想,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思考,使个性化的思维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讲,首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其次,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独特”感悟训练。当然,就一些思辨性较强的话题进行写作思维专项训练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作文应洋溢着个性化情感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是写作的动力,也是文章的灵魂。因而也是作文教学的精髓。情感是写作活动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于写作的各个环节,文字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文章才会散发生命活力。
情感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情感的差异性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应鼓励学生抒发真正感动自己、感动了自己而且非抒发不可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我们应珍视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巨大的情感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的爱憎情仇当然会有高下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别,但是,只要这份真实的情感不违背道德准则,就大可不必以统一的模式来强制它,以“主旋律”来作对与错的批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学生稚嫩的真情之花,包容学生在无恶意之下的闪耀着个性光芒的“怪论”甚至“谬论”。
五、作文应由个性化语言来表达
个性化的材料、个性化的思维和个性化的情感需要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阿·托尔斯泰把“文学语言”比喻為一种“神奇的电波”“言为心声”。在写作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能够创造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让读者通过阅读个性化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一座座雕塑,产生造型般的立体效果;在情感上涌起一阵阵波涛,漾起一丝丝涟漪。
语言个性化的表现有很多种:有朴实无华的,有浓艳绮丽的;有凝练厚重的,有生动形象的;有豪放开阔的,有婉约含蓄的;有幽默风趣的,有一本正经的。同时,语言可能深刻而富有逻辑;可能浅白而富有童趣;可能诙谐而充满智慧;可能形象而生动自然;可能是饱含泥土气息的“土话”;可能是刚刚上市的流行语……
从语言的表达技巧上看,可以是“一字传神”,可以是修辞的运用;可以是长短句的搭配变化,可以有格言警句,可以有谚语、俗语、歇后语,可以有名人名言,可以有诗词歌赋……
六、作文文体形式应多样化
作文个性的张扬还体现在文体的表现形式上。袒露心迹时,可用记叙文体,在细微上下功夫;燃情抒怀时,可写散文,在形散神聚上下功夫;指点江山,可用议论文体,在透辟上下功夫。透视人生,不妨写写小说,在形象塑造上下功夫。同一种感受也可以来一些另类尝试,比如剧本的形式、报告的形式、日记的形式、书信的形式等等。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并不是老师教会学生如何“个性”,而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我生成的。所谓让学生作文张扬个性,不如说是老师在教学中要认同、维护学生的作文个性,用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平等宽容的环境和被欣赏的写作空间里,作文个性才能真正得以张扬。
参考文献:
[1]刘庆国.探讨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8(7):45.
[2]摆金虎.在作文评价中张扬学生个性[J].文学教育(上),201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