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都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水平有一定深度,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实现“步步高”。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分数,就必须要从提升学习效率入手。
关键词:意义;时间;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一直都是教师自立为王,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走完教学流程。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如果与课程设计相符,就会解决问题,给出答案;如果与预设不符合,就草草应付,尽早了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会为学生在不断探索的道路设立绊脚石。怎样才能转变这种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坚持实践“学生主体”能有效解决以上难题。
一、“学生主体”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学生吸收学习的状态,而不是站在讲台上“一言堂”。課堂的四十五分钟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都要在课堂上呈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溜神,那在课后是很难再补回相应的课堂知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学生主体”,把课堂时间合理地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困惑、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答疑解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很多教师在实践的初期都放不开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教学模式,还是因为教师不能充分“信任”学生,怕把课堂交给学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还因此丢失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如果教师始终没法迈出第一步,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不能真正被实践。想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课堂时间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
二、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学生主体”的课堂并不是把课堂四十五分钟都交给学生自由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师课堂引入、学生自主讨论、分享谈论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归纳等环节都需要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按照指令一步步掌握课堂内容。比如说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应该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在上课前八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学生可能会提到《九章算术》、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有可能提到“勾三股四玄五”,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不要过度干涉,因为学生分享的知识能够帮助全班同学间接地接近数学、了解数学,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之后的十七分钟,教师可以就课本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答。比如说:你能用拼图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来?你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这些题目不仅紧扣课本,还有利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又能集思广益,选择最好的想法在班内做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先让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抛出的问题有所思考,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最终小组内集中解决问题难点。之后的十五分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提前准备好的习题让学生练手,这其中既包括了常规的练习题,也包含了一些拔高题,学生在理解公式、套用公式再到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更好地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师生间的关系要靠教师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去提升,只有教师在不断的交流过程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制宜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在课后多和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后问题,并且善于从上交作业中找出学生学习的漏洞,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课堂的生成效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设肯定会存在出入,教师在平时与学生多加沟通也是在缩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呈现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只局限于学习这一方面,就学生的平时生活、家庭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沟通的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引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尝试探讨“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及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合理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发挥其对学生知识量增加和能力成长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学习,教师能够更高效地教学,最终实现“教”“学”提升双丰收。